一家独大的得物,正在将个人卖家逼上死路观点
如果你认为“哦,得物啊,那个卖假货的”,这篇文章可以就此关掉。
在经济不景气的今天,得物,这个原名“毒app”,从虎扑装备区衍生出来的全国最大潮流交易平台,却一点都看不出经济下行的影子,甚至因为“每月五次的弹性通勤假”获得一片赞誉。
不久前一个在球鞋品牌方工作的朋友还收到猎头的邀约,称得物开出了50万的多年合同想要买断他。他给我看了JD,我一下看出这份工作大概率是球鞋鉴定师,就跟他说这岗位要熬夜,工资应该有水分。
球鞋鉴定师是一个从虎扑论坛鉴定区演变出来的岗位,十几年前我们会在这里“求鉴定”,学习球鞋真假鉴定贴,也会打出“正”“真”的留言帮别人鉴定。那是一个纯粹又不花钱的年代,谈论起球鞋就只是因为喜爱鞋子以及爱交朋友,而不是球鞋值多少钱,能赚多少钱。
这一批鉴定师也成了“毒app”的早期元老,从免费鉴定到后来的5元一次,他们的工作量随着“毒”的壮大逐渐变成超负荷。后来我就没再关注他们了,而毒在变成得物之后,鉴定师换了一批又一批,鉴定的范围也从球鞋延伸到了奢侈品包,首饰,游戏机,labubu等等。只要你能想到的跟时尚沾点边的消费品,基本它都有,并且价格比官网便宜,这就有了以讹传讹的卖假货言论。
价格本身跟渠道、供需关系有关,有时候还要考虑投机心理以及个人卖家着急出货的心态。
作为偶尔卖货、累计卖出185单的个人卖家来说,得物的鉴定愈发严苛到离谱,相应地,卖家的利润空间也在缩小。而所谓的买家运费补贴更是假惺惺地把运费全部摊到了卖家头上,如果鉴定未通过,卖家还要出退货到付费。最夸张的一次,我用保价寄了项链,后来鉴定说有污渍(实际上是手印),经历了「保价寄,退回,擦掉手印,保价寄」的过程,前后花的运费都上百了。
首先说明一点,作为我来说,所有在得物(毒)上面销售的产品都来自官网,有些是海外官网,有些是品牌旗舰店或微信小程序。这只是我在空闲之余利用一点点嗅觉,和一点点运气,赚点零花钱的工具罢了。
我的第一次尝试,是意外发现美国NBA官网的打折球衣可以在得物销售。手头买来准备自己穿的球衣随便上架,很快卖掉小赚了两百多,于是我开始分批次海淘球衣,也都很快售罄。但是会存在几个问题:海淘周期长、老版球衣价格有波动、发货的球衣还会存在货号弄错的情况。
弄错的货号自然会被退货,这时候就需要另一个二手平台闲鱼了,好在彼时的闲鱼没有手续费,也没有强制卖家使用闲鱼币增加曝光的恶心操作,得物卖不掉就降价放闲鱼卖,相当顺利。现在的闲鱼相当霸道,如果不先痛宰自己一刀,根本没机会用流量卖出东西。
球衣的操作带来了每件200-400左右的利润,不过很快这个小众的路子也没了。那时候除了货号错误之外,鉴定根本没出过问题,我也笃信自己官网买的东西不可能过不了得物鉴定。
有朋友因为热衷于官网及门店抽签,家里囤了几十双鞋,委托我帮忙卖掉。我分门别类帮他整理好,根据即时的价格及预期判断,分批帮他寄给得物寄售,除了个别鞋款跌价严重之外,鉴定这一块没有任何问题,不管是鞋子的瑕疵还是鞋盒瑕疵。如果按照现在得物的标准,这些放久了的鞋盒,一定会被判定不合格并建议转95分出售。最终这几十双鞋子悉数售出,保了本并小赚一点。
但这两年在得物卖鞋,已经很难有这样的时刻。彪马官网买的Speedcat被验成了假货,以我多年玩鞋的经验它就是一眼真,于是我又寄了一次,成功出售。耐克官网买的科比6代,硬生生被挑了几个污渍出来,但我记得发货前已经里里外外用湿巾擦拭过。因为在国外旅游,退货再寄回给Nike的时间不够,我第一次选择了它的二手平台95分,它给出的鉴定是ss级(仅鞋盒瑕疵),但我的鞋盒根本没有问题,鞋子也没有问题。最终,这双在我看来近乎完美的科6在二手平台售出,少赚了两百多块。
得物以前验货用的是放大镜,通常我们会用"显微镜之父"列文虎克来指一个人看得仔细,据说得物这个列文虎克现在已经用上了AI验货,这样的验货方式除了彰显所谓的"对消费者负责"外,我看不出任何可取的地方。球鞋本身是消费品以及消耗品,并不是艺术品,如果按照得物的"严苛标准",耐克阿迪们所有的QC都要下岗,因为他们允许出库的商品,在得物的鉴定师看来,全是瑕疵品。
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以及球鞋生态下,得物用一种反其道行之的方式,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它就是要告诉消费者,我这里卖的东西是最好最便宜的,比官网还要可靠。这甚至造成了一种违背常理的消费模式,明明官网的东西更便宜,但很多人第一时间去得物买。对个人卖家来说,这是一个赚取差价的好机会,连我也按捺不住。于是我挑选了一双得物价格比官网价格更高的莫兰特1代寄过去,结果被鉴别出5处污渍,这直接打击到了我作为球鞋爱好者的自尊心,于是只能悻悻拿回再不甘地寄回给Nike。
越来越多的官网货在得物吃闭门羹之后,我开始意识到这种靠信息差以及渠道赚生活费的方式正在被得物扼杀。像它这样做到行业第一的平台,确实给了无数个人卖家机会,但目前看来,蚕食卖家的利润似乎也是它的战略发展方向之一。相对于打开市场、获得更多订单来说,卖家能拿多少钱,它根本不在乎。
如果把卖家比做是得物的员工,得物通过严苛的考核制度让卖家拿不到他应该获得的工资,这么一说是不是就很好理解了。但所有人都知道,只有员工挣钱了,公司才能挣钱,这样的底层逻辑我相信绝大多数老板都知道只是不肯承认。有句古话叫"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实践起来呢?
虎扑巅峰期的估值有77个亿,最终被迅雷以5亿收购,作为它5700多天的老用户,在我看来这是意料之中的,虎扑的单一性别群体,低龄化泛滥,好内容断层以及无数个错误走势,都让它的路越走越窄。作为虎扑的衍生品,得物的路怎么走,也将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