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T观察网

“声动青海”兴海同德行:法治之光照耀草原,宗日文化千年回响观点

在广袤无垠的青海高原上,一场关于法治创新与文化传承的探索之旅正悄然展开。5月22日,“声动青海-海南州”百家媒体人大型采访活动深入兴海县与同德县,用镜头和笔触记录下这片土地上法治与文明交织的壮丽图景。

晨曦初破,媒体团一行踏入了兴海县人民法院河卡法庭,这里不仅是司法公正的殿堂,更是基层治理创新的典范。 青海省兴海县人民法院河卡法庭庭长、三级法官夏吾央措,一位温婉而坚定的法律守护者,向我们娓娓道来河卡法庭在争创“枫桥式法庭”过程中的不懈探索与实践。

“在牧区,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我们创新推出了‘马背法庭’和‘帐篷调解’,让法律服务走进每一顶帐篷,每一片草原。”夏吾央措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责任。她介绍,法庭组建了一支精通藏汉双语的调解员队伍,他们穿梭于雪山草原之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牧民们讲解法律知识,调解邻里纠纷,年均化解案件百余起,调解成功率高达93%以上,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枫桥精髓。

而今,随着“互联网+司法”的浪潮,河卡法庭又迈出了新的步伐。“指尖立案”、“云端庭审”等便民措施的推出,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极大地提高了司法效率,也赢得了牧民们的广泛赞誉。在这里,法治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温暖人心的力量。

午后时分,媒体团一行驱车前往同德县,探访那片沉睡千年的宗日遗址。宗日,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名字,它位于黄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距今已有5600年的历史,是黄河上游面积最大、内涵最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

站在遗址之上,同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党增加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这里,是中华民族团结共生的历史见证。”随着他的指引,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连臂踏歌、协作抬物的原始社会。“舞蹈纹彩陶盆”与“二人抬物彩陶盆”的出土,不仅展示了先民们的艺术创造力,更揭示了他们团结协作、共同生活的智慧。

而今,宗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正迎来新的春天。2024年7月,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宗日工作站的挂牌成立,标志着遗址保护进入了新的阶段。工作站通过多学科合作,计划开展遗址三维建模、出土文物修复等项目,并致力于开发“宗日彩陶”数字文创产品,让这些沉睡的文物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讲述着千年的故事。

离开宗日遗址,同德县的生态之美与文旅融合的新篇章又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作为“三江源”生态屏障的核心区,同德县森林覆盖率达22.2%,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为67.8%,绿水青山间,处处彰显着生态文明的成果。依托丰富的水能、太阳能资源,同德县已建成多座大型水电站和光伏发电项目,清洁能源产业蓬勃发展,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文旅融合方面,同德县更是别出心裁。以宗日遗址为龙头,整合石藏丹霞、巴滩草原等自然资源,打造出了“高原越野跑”、“山地自行车赛”等体育旅游品牌,吸引了众多户外运动爱好者前来挑战。同时,毡帽制作、酥油制作等非遗文旅项目的开发,也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到了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

从兴海县的法治创新到同德县的文明守护,从生态屏障的筑牢到文旅融合的探索,“声动青海-海南州”百家媒体人大型采访活动在兴海县和同德县的见闻,不仅让我们领略了青海高原的壮美风光,更深刻感受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智慧与担当。正如宗日彩陶上连臂起舞的先民那样,开放包容的现代青海人民,正以坚定的步伐,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谱写着法治与文明交响的辉煌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