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SL03的荣光到S09的尴尬,邓承浩与深蓝汽车的生存危机汽车
当八月的暑气裹挟着车市的焦灼弥漫开来,深蓝汽车CEO邓承浩的案头,想必堆满了令人辗转难眠的销量数据。
为何我会有这样的感触呢?这一切还要从销量说起。还记得在深蓝第40万辆下线仪式上,深蓝汽车宣布2025年销量目标为50万辆,其中国内市场目标为40万辆。
正是因为这样的目标,才让邓承浩和深蓝汽车的高管们难以入眠。毕竟销量数据显示,今年1-7月深蓝汽车累计销量约16万辆左右,仅完成目标的32%。想要完成制定的销量目标,这意味着接下来的每个月都要卖5万多辆才能达标,这个数字相信说出来邓承浩自己都不相信。
也就是说呢,现在来看深蓝汽车想要完成年销量目标已经是无望了。其实呢,你要是翻开深蓝汽车的历史,你会发现从诞生至今深蓝汽车一直在说大话,甚至一次都没有完成过自己吹的“牛皮”。还记得在2023年,深蓝汽车便将目标定到不可能完成的40万辆,随后因为销量不佳不得不将目标砍半至20万辆,可即便如此最终仅交付了13.48万辆。
当时间来到2024年之后,深蓝汽车并没有吸取2023年的教训,邓承浩立下了28万辆的国内销量目标,全球销量预期达45万辆,然而最终全年交付24.39万辆,年度销售目标再次落空。再到如今的2025年,深蓝汽车已经连续3年没有完成目标。
连续三年的目标落空,早已不是 “偶然失手”,而是战略判断与市场感知严重脱节的必然结果。
“大嘴”邓承浩
“想要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句话足以见证领导人对于一家企业的重要性。所以,说深蓝之前,我们先来聊聊“带头人”邓承浩。
作为80后的邓工,邓承浩今年才39岁,而且他的学历也十分亮眼,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历,2011年毕业后就加入了长安汽车。先后担任过长安新能源总体技术总监和动力开发部副总经理、长安新能源动力开发部副总经理等职。
2022年伴随着深蓝品牌的发布,邓承浩成为了深蓝的CEO,也就是从此刻开始,长期身居幕后的邓承浩被推上了前台,当时邓承浩才36岁。或许是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吧,这位年轻CEO的“激进言论”,却逐渐将品牌拖入“嘴炮大于实绩”的争议漩涡。
譬如深蓝品牌首款战略车型SL03,没上市邓承浩就曾喊出了要月销量干到一万七八千台的口号,最终月销过万的成绩虽不算差,却与口号存在明显差距,首战便埋下“承诺失准”的隐患。
更令人咋舌的是,还有在2023年成都车展期间,他在媒体群访中直言:问界靠华为背书,没了华为啥也不是;理想只会堆配置,根本不懂真正的智能汽车技术,最多两年,这些品牌就得被深蓝甩在身后。”
可现实情况呢,问界、理想早已成为行业翘楚,销量更是实现断崖式领先。相比来说,疯狂降价的深蓝汽车销量却不如人意,只能苦吞连续三年没能实现销量目标的痛苦。
更讽刺的是,此前嘲讽“特斯拉老态龙钟”的言论,对比特斯拉Model 3/Y持续的市场统治力,更像是一场自我麻痹的“嘴硬”。这种“嘴炮式营销”,非但没能提升品牌溢价,反而让深蓝陷入“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负面标签中。
更严重的是,过高的目标预期传导至内部,导致团队在高压考核下士气涣散,核心技术人才流失率连续两年高于行业均值,形成“口碑下滑-人才流失-产品乏力”的恶性循环。
一手好牌打稀碎,从黑马到平庸的遗憾
其实,对于深蓝汽车来说,若让我形容的话可谓是一手好牌打稀碎。
为何我会这样说呢,其实深蓝汽车也有过高光时刻。比如其首款深蓝SL03,在上市之初凭借独特的 “无边界” 前脸设计、溜背式轿跑造型,在同质化严重的新能源市场中脱颖而出,上市首月订单便突破1.5万辆,一度被业内视为“最有潜力的新能源黑马”。
彼时的深蓝,既有长安汽车多年积累的三电技术背书,又有差异化的设计优势,本可沿着“精品化”路线稳步前行。但令人惋惜的是,深蓝没能守住这份“初心”,反而在后续产品迭代中逐渐迷失。
就拿外观来说,后续推出的车型不仅没有延续SL03的创新基因,反而陷入了“同质化”的泥潭,虽然在后续深蓝G318以及深蓝S09也尝试了不同的风格,但却并没有给人如当初深蓝SL03那样震撼。
难怪有资深汽车设计师在社交平台吐槽:“深蓝的设计团队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看不到任何迭代升级,完全浪费了初期建立的设计口碑。”
不止设计止步不前,甚至在智能化、配置等方面同样也让我们失望。先从智能化来说,之前深蓝SL03搭载了全球首款向日葵屏,配合自研的“深蓝 OS 1.0”系统,语音交互响应速度、车机流畅度均达到同级上游水平。此后,深蓝所推出的车辆在智能化上可谓“开倒车”。
比如深蓝G318的车技系统频繁出现“卡顿黑屏”“导航偏移”等问题,有车主反馈“在高速上导航突然死机,只能靠手机应急”等,让大家大失所望。
显然,通过时间线我们可以看出,此前邓承浩此前承诺的“革命性智能座舱”“超感交互技术”,不仅没落地,反而让深蓝的智能水平从“同级领先”跌到“垫底水平”。2024年某汽车媒体的智能车机评测中,深蓝车型的语音交互准确率、功能丰富度均排名倒数第三,远低于三年前的评测成绩。
更致命的是,深蓝在核心性能上也 “摆烂”。初期 SL03 凭借扎实的底盘调校、稳定的三电系统,收获了“驾驶质感优秀”的好评;可后续车型为了压缩成本,竟悄悄减配了底盘衬套材质、电池防护装甲。
比如有车主发现自己购买的深蓝S7电池包下方仅用塑料护板防护,而早期车型配备的是金属护板,“当初宣传的‘军工级防护’,现在变成了‘塑料壳子’,这不是拿车主安全当儿戏吗?”
类似的减配问题不断暴露,让深蓝的口碑一落千丈,甚至让#深蓝减配#话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更让老车主心寒的是,SL03上市时16.89万元的起售价,短短两年降至11.99万元,叠加优惠后更是跌入十万区间,这种“断崖式降价”,不仅损害了品牌价值,更让早期支持者沦为 “韭菜”,彻底透支了用户忠诚度。
总结一下,回顾深蓝的起落,不难发现:它本可以凭借初期的产品优势稳步发展,却因一边沉迷于不切实际的目标吹嘘,一边忽视产品设计、智能配置的迭代升级,最终将 “一手好牌” 打得稀烂。
显然,深蓝汽车要想摆脱目前的困境,就必须痛定思痛,摒弃这种浮夸的作风,回归到产品和服务的本质上来,才能真正重拾昔日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