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T观察网

青松融“会员费”套路深:监管红线之下的违规狂飙观点

助贷新规落地在即,年化利率24%的司法保护上限已成行业不可触碰的红线。然而,在这场合规转型的浪潮中,部分平台却剑走偏锋,试图以“创新”之名行违规之实。名为“青松融”的助贷平台近期因投诉量激增引发关注,其通过捆绑“权益会员”变相加息的操作,不仅让消费者陷入还款困境,更公然挑战着金融监管的权威。

莫名被扣的“会员费”:借款者的共同遭遇

广东的阿强(化名)从未想过,一笔看似普通的借款会变成麻烦的开端。今年5月,他在青松融平台申请了1万元借款,流程显示一切正常,很快便收到了放款。但第二天清晨,银行短信提示的1299元扣款让他瞬间清醒——这笔标注为“会员卡”的支出,他毫不知情。

联系平台客服后,得到的回复强硬且不容置喙:“会员费是借款附带条件,无法退款。”阿强反复查看借款记录,始终找不到自己同意购买会员的任何痕迹。更让他愤怒的是,客服直言“不买会员就下不了款”,这与平台宣传的“自愿购买”形成鲜明反差。

类似的遭遇正在全国各地上演。在消费保、黑猫投诉等平台上,近一个月内关于青松融的投诉量突破300条,核心问题高度集中:借款时未被告知会员费,放款后却被强制扣款,金额从数百元到上千元不等。有用户借款4000元被扣款599元,有用户借款6000元被扣款899元,而借款1万元的用户,几乎都被扣除了1299元或1499元。

这些扣款往往由第三方机构执行,深圳荔枝云服技术有限公司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扣款方。当消费者质疑为何第三方能直接划扣银行卡资金时,青松融客服仅以“合作关系”含糊回应,对具体授权流程避而不谈。

套路重重:拆解“会员费”的合规伪装

表面上看,青松融的“会员权益”包装得颇具迷惑性。平台宣称会员可享受“免息券”“提额券”等金融权益,以及电商平台折扣等外部福利,试图将其与贷款费用切割开来。但深入分析便能发现,这套模式存在明显的合规漏洞。

默认勾选与强制捆绑是最受诟病的问题。多位用户表示,借款页面的会员购买选项被预先勾选,稍不注意就会“被同意”;即便手动取消勾选,放款后仍会被强制扣费。有用户截图为证,自己明确取消勾选后,客服竟以“系统默认加速放款”为由辩解,将强制消费说成“系统特性”。

费用与额度挂钩的定价策略更显猫腻。数据显示,会员费金额随借款额度递增,从199元到1999元不等,呈现出明显的利息拆分特征。行业人士指出,这种定价方式本质上是将原本应计入利息的部分,转移到“会员费”名下,从而在表面上降低贷款利率,规避24%的年化利率上限。

第三方扣款的“防火墙”设计则暴露了平台的刻意规避。通过第三方机构收取费用,青松融试图构建一层监管“屏障”,将自身与费用收取行为撇清关系。但根据助贷新规,无论通过何种渠道,只要费用与借款直接关联,就必须计入综合融资成本。这种“体外循环”的操作,显然是对监管要求的刻意回避。

更值得警惕的是平台的“霸王条款”。青松融规定“前6期不支持提前结清,第7期后仅支持单期提前还款”,这意味着借款人即便发现被乱收费,也无法通过提前还款止损。有消费者计算,加上会员费后,实际年化利率远超30%,最高达到33.53%,远超24%的司法保护上限。

监管红线不容触碰:合作方难辞其咎

青松融的运营主体是深圳青松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其官网标榜“数字能力智能风控”,服务于消费金融公司、银行等机构。但现实中,其业务模式与监管要求存在明显冲突。

今年实施的助贷新规已明确禁止各类变相加息行为:平台运营机构不得向借款人收取息费,增信服务机构不得以咨询费、顾问费等名义提高费率。青松融通过第三方收取会员费的做法,显然属于新规严令禁止的范畴。

更关键的是,作为资金提供方的金融机构难辞其咎。多位投诉者指出,借款合同显示放款方包括陕西长银消费金融等持牌机构。根据监管要求,金融机构应对合作助贷平台承担管理责任,实行名单制管理并动态更新。但目前长银消费金融官网并未公示与青松融的合作信息,其对合作平台的合规审查是否到位,成为亟待解答的问题。

有消费者直接向放款机构投诉,要求其承担监管责任。“钱是从你们公司放出来的,现在平台乱收费,你们不能不管。”这种诉求反映出消费者对金融机构的信任,也反衬出合作机构在风险管理上的失职。

行业洗牌在即:违规平台的生存倒计时

随着助贷新规正式实施进入倒计时,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合规洗礼。多数机构已主动将综合利率降至24%以下,但仍有少数平台心存侥幸,试图通过“马甲”费用拖延转型。

这种侥幸心理背后,是对监管力度的误判。金融监管部门近期多次强调,将严厉打击变相加息、捆绑销售等行为,对整改不到位的机构将采取暂停业务、吊销牌照等措施。对于合作机构,监管要求其建立严格的退出机制,对违规平台坚决终止合作。

从消费者权益保护角度看,这类变相收费行为已构成侵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强制交易,应当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青松融的操作既剥夺了用户的知情权,又通过“不买会员不放款”强制交易,显然违反了法律规定。

目前,已有部分消费者通过向银保监会、互联网金融协会举报维护权益,少数人成功追回了会员费,但更多人仍在等待处理结果。随着投诉量持续上升,青松融及其合作机构正面临越来越大的舆论压力和监管风险。

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合规经营的底线和对消费者权益的敬畏。青松融的案例再次警示:任何试图绕过监管的“小聪明”,最终只会付出沉重代价。在监管利剑和消费者觉醒的双重作用下,这类游走在红线边缘的平台,注定难以“狂飙”太久。

出品丨九州商业观察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邹猫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