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腾生态合并是好事?华为一贯的托拉斯手段罢了观点
近期,华为和中国电子共同宣布,将合并国产CPU-鲲鹏、飞腾计算生态,携手建设鹏腾生态。
合并原因在于,双方芯片产品皆属于ARM架构,在技术路线上具备生态合并的可行性。双方也认为生态合并可避免资源浪费,为国产CPU发展收敛技术路线。
在笔者看来,这次生态合并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当前国内ARM厂商面临英国ARM公司制裁,无法获得最新的版本授权,产品迭代陷入停滞。为了让国内ARM存量市场生态脱钩减速,因此进行生态合并。
当前ARM产业,部分人看好鹏腾生态,认为对于鲲鹏和飞腾是双赢好事。但其实从产业角度出发,笔者并不认为飞腾能在生态合并中取得好处。
因为生态合并是华为式全栈发展的一贯手段,目的在于挤压竞争对手,以占据更广阔市场。
产业优势环节
华为占9个,中国电子仅占3个
表面上,生态合并将秉承“优势互补、协同合作、产业共建、繁荣生态”等原则,双方将在产业标准、伙伴计划、技术协同、开源贡献、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合作。
而实际上,据行业专家分析,生态合并践行落地将遵循的是:“对于一方有明显劣势,而另一方有明显优势的环节,为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双方各采用弱化或退出的方式,不鼓励、限制、或禁止该产业环节在劣势方发展”,即弱者退出强者优势领域。这种联合方式将造成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局面。
如果按照这种合作方式,华为将在9个优势环节将中国电子挤出竞争,包括移动芯片、AI芯片、数据库、主板、存储器、智能手机、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汽车,这些都是最先进的技术发展领域。而中国电子将在操作系统、PC和服务器终端、数据要素等3个利润较少、竞争激烈的传统计算产业环节退守。
另外,对双方优势环节进一步分析,会发现中国电子有成为华为OEM厂商的风险。
中国电子的优势环节,PC和服务器终端,上游正好是华为优势的AI芯片、主板这两个环节。按照以往华为鲲鹏合作风格,对于下游整机厂商从来不直接出货芯片,而是销售搭载鲲鹏芯片的主板。这就导致华为下游各OEM厂商产品性能同质化严重,拿单全靠华为对价格的控制。
可以看出,如果按照传闻的合作方式,华为将占据利益大头。这符合华为一贯的全栈式发展手段。
华为式全栈发展,业内闻名
所谓华为式全栈发展,即:华为占据某产业其中一环节优势后,向上下游蔓延发展,以达成近乎全产业链垄断的发展局面。其中手段分为如下几步:
第一步是组建厂商联盟。通过调控下游厂商采购进货与拿单出货价格,利益上让众多厂商产生依赖,加深利益捆绑。当下游厂商规模够大,华为则以盟主身份成立厂商联盟,间接控制市场走向,同时可对上游施压。
第二步是制定行业标准。在完成厂商联盟之后,华为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以形成巩固联盟技术、生态壁垒的作用。标准规范说白了即是华为对后来者制定的准入标准,对于后来者,要么遵守规范加入联盟受华为控制,要么不符合华为规范标准,被华为以体量优势逼到角落。
第三步蚕食合作伙伴。面对上游或者联盟里体量相近的合作伙伴,华为会在合作过程中借鉴对方技术优势,逐步蚕食对方市场,向上游进军。
依靠这三种手段,华为在产业内可形成从上游核心元件到下游终端产品的全覆盖,最终呈现出托拉斯形态。例如鲲鹏计算产业链,华为既做芯片、欧拉系统等上游产品,也做鲲鹏主板、泰山服务器等终端产品,导致联想、新华三、浪潮心存芥蒂不敢加入鲲鹏生态;在移动终端领域,华为既做麒麟芯片、鸿蒙系统,又做手机终端,小米、OPPO、VIVO等手机厂商也不会加入鸿蒙生态。
又例如在智能汽车领域,华为与小康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合作,经过两年发展,国人只知道华为问界,而不知道小康赛力斯。原因在于华为和小康生产的汽车,全部核心部件都是华为提供。跑的是华为电机、用的是华为鸿蒙座舱、搭载的是华为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口口声声说不造车,小康赛力斯却像是华为的造车资质商。最近更是有传闻华为要收购小康股份子公司。
华为各产业全栈式发展的例子,不胜枚举。这次生态合并,只是华为的第一步,未来进一步吞并飞腾市场也不是没有可能。
不过按照华为、中国电子这两家的企业文化和商业风格,在发现很难争取到利益后,大概率生态合并会貌合神离、不了了之。
说了这么多,再回到鹏腾生态最初的目标:生态合并对国产CPU发展有益处吗?事实上,也无法根本解决现在国产ARM困境。
因为现阶段国产ARM厂商的困境在于国外不授权,并且因为ARM公司授权模式限制,国内厂商也无法从以往研发中积累核心技术。国产ARM芯片或已不符合未来发展,成立生态联盟也于事无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