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T观察网

蒙牛:“一体两翼”成效未显,经营利润率攀升背后的5000人减员观点

此前发布的盈利预警,相当于蒙牛给市场提前打了一剂预防针。

不过,如今财报数据公布,还是挺惊人的。

2024年,蒙牛实现营收886.75亿元,同比减少10.09%;净利润2.25亿元,同比下降95.40%;归母净利润1.05亿元,同比下降高达97.83%。

利润指标下降幅度如此之大,主要是因为蒙牛计提了贝拉米和现代牧业的商誉损失及无形资产减值,合计四十多亿元。

这是总裁高飞上任后的第一份财报,先将卢敏放任上的历史包袱出清,不论是对其个人还是蒙牛,都算是一大利好。

试想一下,如今的业绩算是跌到谷底了,之后还不全都是上扬了?

正如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所言,此次蒙牛计提减值是把整个预期调低,为未来的增长打基础。

而未来几年的增长,只能是高飞的成绩。

不过,再差的财报,也要在数据的夹缝里面抠字眼、找成绩。

在蒙牛的宣传口径中,“一体两翼”成效初显是一个重点,经营利润率攀升也是一大亮点。

这“一体两翼”战略,正是高飞提出来的。无论如何,都得强调成绩。

而经营利润率更是在其他利润指标全线崩盘的情况下,必要的舆情对冲。

只不过,这两大宣传重点,真就经得起推敲吗?

“一体”几乎全线下滑,“两翼”宣传个别增长

在2023年上半年业绩说明会上,高飞首次提出了“一体两翼”战略。

正所谓新官上任,高飞自然要提出自己的打法。

如今,高飞更加强调“一体两翼”战略的重要性。

正如高飞所说,“2024年是蒙牛‘一体两翼’战略的元年。‘一体两翼’战略是对蒙牛使命和愿景的深度诠释,也是‘再创一个蒙牛’战略的深度聚焦,既是一脉相承的战略,也是一心一意的战略”。

都跟蒙牛的使命、愿景挂钩了,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既然是高飞提出来的、又如此具有战略意义,那就非常有必要突出“一体两翼”的成绩了。

按照蒙牛的宣传口径:“一体两翼”战略成效初显。

正如媒体宣传所言:在2024年,蒙牛全面推进“一体两翼”战略,通过一系列精细化管理举措提质增效。

可结果却是,全年营收886.7亿元,还下降了10%。

这是成效初显的正常表现吗?

具体来看蒙牛“一体两翼”的内容和成绩。

所谓“一体”,就是以常温、低温、鲜奶、奶酪、冰品、奶粉六大核心业务为一体的主营业务。

再整理的话,就是液态奶、冰淇淋、奶粉、奶酪这四大板块。

液态奶是蒙牛的重中之重,营收占比高达80%以上。要知道,伊利的液态奶业务占比也就六成。

如此高的占比,使得蒙牛的业务结构很不合理。可以说,液态奶业务的好坏,直接决定蒙牛的业绩基础。

而在2024年,蒙牛的液态奶收入730.7亿,同比下降约11%。

至于其他三大业务,奶粉业务营收33.2亿元,下滑12.7%;奶酪营收43.2亿,离曾定下2025年“百亿营收”目标相差甚远;冰淇淋营收51.8亿元,较上一年下降了近10亿元。

再来看“两翼”,也就是蒙牛的创新业务和海外业务。

按照蒙牛的宣传,“两翼”成绩非凡,包括瑞哺恩和悠瑞的双位数增长,贝拉米巩固澳洲有机奶粉龙头地位并拓展东南亚市场。

只是,蒙牛整体奶粉业务都下降了12%,瑞哺恩和悠瑞的成长,只可能是基于此前营收规模的偏小。至于贝拉米,要不是营业不及预期,有怎会使得蒙牛计提商誉减值。

综上来看,哪有什么成效初显,“一体两翼”仍待破局。

经营利润率飙升有隐情,精兵简政全年减员5000人

再来看经营利润率。

毕竟,净利润、归母净利润都惨不忍睹了,没必要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了。

于是乎,蒙牛找到了其他的宣传角度:经营利润率逆势攀升至8.2%,达到历史高位。

营业利润率这个指标,一般在媒体宣传中很少提及。

所谓的经营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净利润,即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等后的余额。

而经营利润率是判断企业经营效益的重要指标。通常情况下,经营利润率越高,说明企业营业收入能够转化为利润的比重越大,企业的经营效益就越好。

所以说,蒙牛的经营利润率攀升至8.2%,说明其经营效益确实提高了。

那么,怎么提高的呢?

从上文可知,经营利润主要与两个指标有关,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

营业收入就别说了,去年蒙牛的营收还下降了10%。

所以说,2024年蒙牛的经营利润率攀升,主要得益于成本的控制。

事实上,在去年年中提出“一体两翼”战略时,高飞就曾表示要对内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其中就包括调结构:实行精兵简政,通过裁员、降费、技术赋能等,提高单位能效。

也就是说所谓的降本增效。

从财报数据来看,蒙牛降本确实是下了功夫了:销售费用减少了21亿元,管理费用减少了超5亿元。

销售费用中包含销售人员的薪酬,而管理费用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人力成本,包括员工的薪酬以及相关的福利支出。

按照高飞裁员降费的指示,降本更多是降的人的成本。

减员的数据也在财报中表现出来了。

在2023年底,蒙牛于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大洋洲及东南亚等地合计聘用雇员约46064名;而到了 2024 年 6 月底,这一数字已经降至约43000名。

也就是说,仅仅半年时间,蒙牛的员工数量便减少了超3000人。

到了2024年年底,这一数字再次降至41000名。

半年再减员2000人,全年减员5000人。

裁员无可厚非,毕竟早有蒙牛内部人员吐槽称,公司组织臃肿冗员多,早已到了必须要改革的地步。

只是,蒙牛裁员,究竟裁的是底层业务人员,还是臃肿的中层领导,这才是关键所在。

另外,蒙牛的裁员是否仍将继续,也是企业上下关系的焦点。

高飞曾表示,“从经营和管理角度来讲,蒙牛仍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提升”。

如何提升?是靠着内生价值的增长,还是降本增效的操作?

汇丰预测称,蒙牛在未来几年将继续通过成本控制和运营效率提升,进一步提高营业(经营)利润率,2025年将达到9.1%,2026年达到9.5%。

我们还是希望,蒙牛可以通过经营规模的增强而不仅仅是成本的控制,来提高经营利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