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T观察网

良品铺子怎么了?大股东减持、业绩首亏与自救困局观点

近日,良品铺子接连发布的两份公告引发市场震动:

一是第二大股东达永有限公司计划减持不超过3%的公司股份,二是公司预计全年净利润首次亏损。

作为曾经的“高端零食第一股”,良品铺子从风光上市到股价暴跌、股东持续减持,再到如今陷入亏损,其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01

资本为何集体“撤退”?

良品铺子的股东减持并非孤例,但达永有限公司的频繁操作尤为引人注目。

达永在2019年底持股33.75%,但截至2025年2月12日,其持股比例已降至19.16%。据新浪财经统计,达永公司此前减持已套现超8.57亿元,叠加本次减持,将累计减持10.24亿元。

除了达永有限,其他大股东如第一大股东宁波汉意,以及高瓴资本旗下的珠海高瓴、香港高瓴、宁波高瓴等也在近年陆续减持,资本退潮趋势明显。

达永在公告中称减持是“自身资金需求”,但市场却不都是这么认为。

从财务数据看,2023年,公司营收80.46亿元,同比下降14.76%;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近五成至1.8亿元,扣非净利润仅有0.65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仅1939万元,同比暴跌89.86%。业绩持续恶化。

从股价来看,良品铺子2020年上市时风光无限,股价一度突破87元/股,总市值超340亿元。

然而,随着股东减持与业绩下滑,其股价持续走低,2024年一度跌至9.46元/股,前后对比跌幅一度超80%。截至2月14日,良品铺子股价下跌2.61%,报收于13.05元/股。

资本市场的冷遇,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对良品铺子未来发展的担忧。

02

高端零食为何卖不动了?

良品铺子2024年预计亏损2500万至4000万元,这是其上市以来首次年度预亏。曾经的行业标杆,为何陷入如此境地?

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良品铺子自2023年底推行“降价不降质”策略,启动了其成立17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调价行动,涉及在售的300余款产品,会员价平均降价幅度达到22%,最高降幅更是高达45%。

然而,这一举措虽短期内刺激了销量,却导致毛利率下滑。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

门店数量变化同样折射出经营压力。2022年底良品铺子拥有3226家门店,但至2024年9月仅剩2814家,关店速度远超开店。

与此同时,其电商、加盟、直营渠道销售额同比下滑超20%,从区域市场看,华中、华东、西南、华南以及华北和西北销售额也都大幅下滑,毛利率不同程度下降。

尽管公司推出“自然健康新零食”概念,并尝试开发月销千万级单品,但新品未能形成持续竞争力,难以对冲传统品类的颓势。

而在外部,政府补助也在减少。2024年,良品铺子收到的政府补助同比减少3300万元,叠加员工持股计划提前终止带来的1800万元损益计提,进一步放大了亏损。

此外,2023年底的“藕粉配料表造假”传闻虽被澄清,但仍对品牌声誉造成冲击,消费者信任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受损。

03

如何翻身?

面对内忧外患,良品铺子并非坐以待毙。

从品牌升级到供应链优化,公司正试图多维度破局,但这些措施能否奏效仍需观察。

良品铺子提出“自然健康新零食”战略,试图以差异化定位突围。

例如,推出低糖、低脂产品,并升级包装设计。然而,这一方向并非蓝海——三只松鼠、百草味等竞品早已布局健康赛道,且良品铺子的新品尚未形成明显的市场壁垒。

公司近年来强调供应链优化,通过集中采购、物流体系升级降低成本。2024年前三季度,良品铺子管理费用2.8亿元,同比下降了13.76%,但是,占大头的销售费用却达到了11.28亿元,降幅只有1.92%,销售费用率不降反升。如何平衡成本控制与市场推广,将是未来一大挑战。

此前的“配料表造假风波”,虽然后续被澄清,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公司品控与舆情管理上的短板。在行业人士看来,良品铺子需加强供应链透明度,建立更严格的质量追溯体系,并通过消费者互动重塑品牌形象。此外,提升门店服务体验、优化线上购物流程,也是留住用户的关键。

随着休闲零食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价格敏感度也在提升,过去单纯依赖渠道扩张或营销驱动的模式已难以为继。

对于良品铺子而言,股东减持与业绩亏损是危机,亦是转型的契机。能否在品质、创新与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将决定其能否在行业洗牌中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