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窥狂”小红书观点
每一条定位数据可能都在回答三个问题:你是谁?你在哪?你可能买什么?
凌晨三点,你早已熟睡,但手机里的小红书应用仍在工作——过去30天内,它像一位不知疲倦的私家侦探,对你的定位信息可能进行了71,000次访问,平均每分钟超过1.6次。
它甚至比你的闹钟还准时。
你不是一个人被“偷窥”。在微博、知乎等平台,数万用户贴出类似的隐私访问记录:有人发现小红书在关闭后台后仍“潜伏”读取定位;有人从未使用过“附近推荐”功能,却被记录了46,000次位置信息。
很多人建议小红书进军天气预报行业——毕竟每分钟查7次位置,预报精准度或超中国气象局。
1
面对质疑,小红书给出了一个充满“中国特色”的回应:3月26日,客服称“权限开启后出现高频访问属于正常现象”;次日,官方账号“薯管家”发布公告,将问题归因于“跑步场景需要持续定位”或“搜索附近地点时的功能需求”。
官方回应“甩锅三连”,用户并不买账。
“我从未发布过跑步动态,为什么凌晨两点还在被定位?”一位北京用户展示后台记录:3月18日2:07至2:09,小红书连续读取位置信息23次,而当时她正在沉睡。
专家直怼:不说明具体场景和必要性,就是耍流氓!这波回应太糊弄了。
更耐人寻味的是技术逻辑的矛盾。据称即便是实时导航类应用,定位频率通常为每秒1次(约每分钟60次),而小红书某些时段的读取频率高达每分钟100次以上。
“这就像为了测量室温,每隔0.6秒就打开一次冰箱门。”硅谷某地图应用开发者评论道。
有程序员推测:可能是代码中定位请求没设触发条件,导致APP在后台“梦游式”反复读取位置,连用户睡觉时都在“打卡”。
2
在这场争议中,一个未被言明的真相浮出水面:在当代中国互联网生态中,用户位置信息早已成为比黄金更诱人的资源。
小红书为何疯狂“查岗”?背后的算盘可能是——精准广告的“吸金密码”。
用户定位=知道你在哪儿=推送附近奶茶店广告=商家掏钱买曝光,这可能是小红书「007式定位」的终极目标。你的位置越清晰,广告主越愿意砸钱。
每一条定位数据可能都在回答三个问题:你是谁?你在哪?你可能买什么?
小红书等平台通过高频定位构建用户“移动图谱”——常去高端商场的女性会被推送奢侈品广告;频繁出现在医院的用户可能收到保健品推荐;甚至通勤路线都能成为推测收入水平的依据。
有人担心,这些数据经过脱敏处理后,会以每千次曝光50-200元的价格卖给广告主。
这种商业模式与监管的灰色地带形成微妙共振。尽管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要求“最小必要原则”,但何为“必要”始终缺乏清晰界定。企业常以’提升用户体验’为借口过度收集数据,而用户几乎无法举证其不合理性。
3
这是一场“数据饥渴症”与隐私权的掰头。
小红书高频定位事件,本质是平台“数据贪婪症”发作——用你的隐私换它的KPI。这场博弈,输赢不在技术,而在底线
相较于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的雷霆手段——违规企业最高面临全球营收4%的罚款,或如苹果iOS系统强制应用征求用户追踪许可——中国的监管更像一场“猫鼠游戏”。
苹果iOS强制弹窗问用户“是否允许跟踪”,据说80%用户选择拒绝——小红书敢这么玩吗?
2023年7月,小红书就因“未明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规则”被上海网信办约谈,但处罚结果至今未公开。
此次事件发酵五日后,监管部门仍未介入。这传递了一个危险信号:只要不引发重大舆情,企业可以继续在红线边缘试探。
抄作业都不会吗?是不是应该强制企业公开数据用途清单(比如:定位用来卖广告还是防走失)?另外,就不能让高频采集自动触发监管审查吗?用户可一键拉黑过度索权APP。
监管该出手了!
4
这是一场不对等的技术冷战。
普通用户正用最原始的方式抵抗数据收割。有人将小红书权限改为“使用时允许”,有人直接卸载应用,更多人开始研究手机系统中的“隐私报告”功能——这个被埋藏在设置菜单深处的工具,意外成了数字时代的“照妖镜”。
我们被迫成为自己的隐私保安。但谁能24小时盯着手机?这根本是绝望的防御。
截至发稿,小红书的定位读取频率仍是个谜。官方承诺的“技术自查”尚未公布时间表,而应用商店的下载页面上,“持续定位”依然隐藏在密密麻麻的权限列表中,像一则晦涩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