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T观察网

马上消金十年之困:靠 “轻资产” 能否摆脱暴力催收泥潭?观点

作为首批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马上消费金融迎来成立十周年。

然而,在2024年财报中,这家曾以“科技驱动”著称的机构呈现出微妙的经营矛盾:净利润逆势增长15.1%至22.81亿元,位居行业第三,但营收却同比下降4.09%至151.49亿元,总资产从712.8亿元缩水至655.6亿元。

这种“增利不增收”的异常曲线,暴露出马上消费金融盈利质量的脆弱性——2024年信用减值损失从60亿元骤降至38.6亿元,降幅达35.9%,利润增长明显依赖拨备调节。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业务结构失衡。2024年,马上消费金融开放平台业务放款1805.87亿元,首次超过表内1618.2亿元的规模,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升至47.5%。

这种“轻资产化”转型虽缓解了资本消耗,却导致对外部资金的深度依赖。在马上消费金融合作的九十余家金融机构中,部分中小银行资金成本高达4%-5%,显著高于招联消金等银行系同业。

2025年上半年,马上消费金融虽发行两期合计25亿元金融债券(票面利率1.88%和2.05%),但整体融资成本仍达2.89%,较招联消金高出0.84个百分点,资金劣势进一步加剧。

暴力催收与数据滥用的恶性循环

在业绩光鲜的背后,马上消费金融的合规风险正成为悬顶之剑。其2024年代理催收费突破31.28亿元,同比增长11%,而外包团队暴力催收问题持续发酵。

有媒体曾曝光,马上消费金融合作方信盟科技员工因涉嫌个人信息犯罪被警方带走,该公司回应称“涉及个别人员”。

不过,据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针对马上消费金融的投诉量超过7万件,暴力催收、爆通讯录等问题高居榜首。

数据合规问题同样触目惊心。国家网信办2025年2月通报指出,马上消费金融旗下安逸花APP存在“未提供有效用户账号注销功能”的违规行为,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

这并非首次,早在2021年,原银保监会就曾点名其存在“七项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包括联合贷流程未充分披露保险费用、学生贷款管理失控等。

尽管马上消费金融宣称已完成整改,但2024年仍因类似问题被多次责令整改,显示出合规机制的系统性漏洞。

科技投入的悖论:从护城河到双刃剑

作为行业内科技投入的标杆,马上消费金融累计投入超30亿元,研发人员占比超70%,并自主研发了“天镜”大模型等核心技术。

这些投入确实为其带来技术突破:“天镜”2.0将防伪拦截率提升至99.9%,智能客服自助解决率达91%,自营获客占比超75%。然而,技术优势并未完全转化为合规优势。

2024年,马上消费金融员工费用从4.91亿元增至6.31亿元,关键管理人员薪酬涨幅达31.53%,但科技投入的实际效益存疑。

尽管AI风控模型将其不良率从2.5%降至1.8%,但2024年不良贷款余额仍达16.54亿元,核心资本充足率降至12.72%,风险抵御能力削弱。

更值得警惕的是,马上消费金融的技术工具被异化为“算法镰刀”——安逸花APP通过默认开通会员、自动续费等隐蔽手段收取费用,2022-2023年累计扣费19次,金额从9.9元至98元不等,被用户投诉为“变相高利贷”。

监管高压与行业洗牌的双重挤压

2025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严格规范催收行为。

这对马上消费金融形成直接压力:其依赖的外包催收模式面临合规重构,而开放平台业务也需在利率透明化、资金流向监控等方面升级。

与此同时,行业竞争格局加速分化,平安消金、杭银消金等腰部机构凭借差异化策略快速崛起,2024年平安消金净利润同比增长108%至10.2亿元,对马上消费金融的头部地位构成威胁。

在这场生存竞赛中,马上消费金融的战略调整显得尤为关键。其“开放平台+自营获客”的双轮驱动模式虽在短期内维持了增长,但长期来看,如何平衡规模扩张与合规成本、技术投入与ROI回报,将是决定其能否穿越周期的核心命题。

若不能有效解决暴力催收、数据滥用等顽疾,这家曾经的行业标杆恐将陷入“高利润、高风险”的恶性循环,在十周年之际面临更严峻的转型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