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T观察网

城商行分化加剧:宁波银行能否在生死竞速中绝地突围消费

2025年上半年城商行半年度业绩报告披露完成,分化加剧的态势已从数据中清晰显影。

据财报数据,截至今年6月末,江苏银行资产总额达到了4.79万亿元,较年初实现了21.15%的增长;北京银行资产总额4.7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53%;上海银行总资产3.2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8%;宁波银行资产总额3.47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1.04%。

可以发现,江苏银行资产规模超越北京银行登顶,宁波银行资产规模追过上海银行,打破了城商行传统“北沪苏宁”的头部格局。这场位次更迭背后是城商行之间战略选择的巨大差异、风险管控能力的较量。

更深层次来看,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净息差压力、资产质量分化等挑战促使城商行在经济浪潮中进行着一场生死竞速。

逆风前行,走走停停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金融大环境下,银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宏观经济复苏的步伐依旧蹒跚,基础尚不牢固,这无疑给银行业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与此同时,银行业整体深陷息差收窄的泥沼,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困境愈发凸显,资本市场的波动也日益加剧,整个行业仿佛置身于狂风暴雨之中。

在此背景下,宁波银行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中期答卷。202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宁波银行营业收入371.6亿元,同比增长7.91%。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7.72亿元,同比增长8.23%。

宁波银行的业绩增长呈现出多引擎协同发力的良好态势。

在利息净收入方面,宁波银行实现利息净收入 257.26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11.11%;截至 2025 年 6 月末,宁波银行生息资产总额同比增长 16.7%,贷款总额达 1.67 万亿元,较年初增长 13.36%,进一步凸显了其在信贷业务上的积极进取。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信贷投放结构上,宁波银行对公贷款成为了最大的亮点。其余额达 9,982.04 亿元,较年初增长 21.34%,成为信贷扩张的绝对主力军。这一优异成绩的背后,是宁波银行长期深耕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战略布局所带来的成果。

在非息收入领域,宁波银行同样展现出了强大的复苏能力。

2025 年上半年,宁波银行实现非利息收入 114.34 亿元,同比增长 1.34%,成功扭转了一季度负增长的不利局面。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宁波银行在业务多元化方面的积极探索取得了成效,也反映出其在应对市场变化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此外,净息差是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而宁波银行降幅明显趋缓。2025 年上半年,公司披露的日均净息差为 1.76%,虽较 2024 年全年下降 11 个基点,但环比一季度收窄4个基点。

毫无疑问,在行业发展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宁波银行逆势突围,以一份亮眼的中期答卷证明了自身韧性。这份成绩的背后,既是其业务结构持续优化的成果,更得益于风险管控能力的精准发力。

竞争压力不可谓不大

在这个“危”与“机”并存的行业变革期,宁波银行正面临一场关于战略执行力、风险管控力、科技驱动力的综合较量。

在战略执行方面,宁波银行提出秉承“真心对客户好”的理念,坚持“大银行做不好,小银行做不了”的经营策略,但知行合一并非易事。组织架构调整、业务流程再造、人员能力重塑,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战略落地的瓶颈。

此外,在长三角这一中国金融业竞争最激烈的区域,产品同质化严重、服务差异缩小、人才争夺加剧趋势明显。战略方向的选择与执行效率将决定银行能走多远,而宁波银行的竞争对手个个都是历经市场淬炼的强劲玩家。

以江苏银行为例,截至今年6月末,贷款余额为2.4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了15.99%;存款余额为2.5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了20.23%。上半年,实现营收448.64亿元,同比增长7.78%;实现归母净利润202.38亿元,同比增长了8.05%。

在风险管控方面,如何避免风险过度集中,实现资产质量持续优化,是宁波银行必须解答的命题。

当前经济环境下,风险管理的复杂程度前所未有。传统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交织,房地产调整、地方政府债务等问题更是增加了风险识别难度。截至 2025 年 6 月末,宁波银行不良贷款率仅为 0.76%,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然而,其不良贷款率的“改善”暗藏结构性隐忧,其压降更多依赖信贷投放规模的扩张,而非资产质量的实质性提升。据了解,2020年至2025年上半年,宁波银行贷款同比增长分别为29.98%、25.45%、21.25%、19.76%、17.83%和13.36%(与2024年末相比),一直保持高位。

在科技创新方面,银行科技建设已进入深水区,从单点应用走向系统重构,从渠道创新走向核心业务数字化,数据能力、算法能力、算力能力正在构成银行新的竞争壁垒。

宁波银行虽然较早意识到科技的重要性,2024 年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达 4.8%。但科技投入的规模效应日益明显,大型银行每年投入上百亿资金进行科技研发,宁波银行如何在这场科技军备竞赛中保持竞争力,是极为现实的挑战。

生死竞速,不能慢下来

行业洗牌虽然残酷,但也为有准备的银行提供了重塑市场地位的机会。面对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和市场机遇,宁波银行需要找到穿越行业分化的路径。

其一,锚定差异化价值坐标,打造区域深耕的护城河。宁波银行需要坚持差异化定位,通过深耕优势产业、聚焦优质客群,将战略重心深度融入地方经济发展脉络。这种专注不仅提升了服务效率,更优化了资源配置,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其二,以数字化重构价值创造链,推动科技从工具赋能向价值驱动跃迁。数字化转型已不再是银行业的选择题而是生死题,宁波银行需要加快数字化变革将科技真正转化为业务价值和客户体验。

比如:在前端,通过数字化渠道提升客户体验,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生态;在中台,借助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实现精准营销和风险定价;在后台,通过流程自动化和智能化运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其三,构建敏捷组织,提升战略执行效率和应变能力。在变化成为常态的新时代,组织的应变能力比战略规划能力更为重要,宁波银行需要在市场变化中快速调整执行策略,形成感知敏锐、决策高效、执行有力的动态组织能力。

综上所述,银行业的分化时代刚刚开始,未来几年将决定市场格局的最终走向。对宁波银行而言,压力也是动力,挑战蕴含机遇。唯有直面压力,主动变革,才能在行业大分化中赢得属于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