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T观察网

上汽大众ID.3"异常刹停"引争议:智能驾驶背后的信任危机快讯

【文/深度评车&财经三剑客】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风起云涌的当下,上汽大众ID.3曾以其合资背景和德系品质的光环,一度成为消费者眼中的“合资电动车样板”。然而,随着一系列智能系统故障的曝光,这款车型正从销量神话跌入深深的信任危机,德系品质的金字招牌在智能化的浪潮中摇摇欲坠。

一位彭姓上汽大众ID.3车主的遭遇,将ID.3的智能系统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2025年3月25日,车主驾驶该辆ID.3正常行驶经过隧道路段,前方路面与道路两侧均无异常,自动刹车系统突启、车速瞬降至零,所幸后方无车。而9月21日,该车行驶到一隧道时,同一辆车在相似场景中再度无预警自动刹停,这一次被追尾,尾部严重变形。

经销商与厂方的检测结果令人咋舌——“系统正常”,无故障记录。这样的答复,对于经历生死一瞬的车主来说,无疑是冷漠与不负责任。车质网数据显示,ID.3自动刹停投诉已超20起,且多发生于隧道或光线复杂路段,传感器误判成为主因。一位车主无奈表示:“购车前最好试一趟隧道,看系统敢不敢信。”这句话,透露出车主对ID.3智能系统的深深不信任。

ID.3的智能系统问题远不止于此。自上市以来,车机迟缓、逻辑混乱、中控与仪表双黑屏等问题频发,成为车主集中吐槽的焦点。导航瘫痪、空调乱跳、车速电量无显示,这些本不应出现在现代汽车上的问题,却在ID.3上屡见不鲜。

2025年4月,一位车主报告屏幕频繁黑屏且重启无效,期间安全气囊误报、警报夜响,严重影响了驾驶安全。大众承认软件在低温与传感器逻辑上存在缺陷,承诺优化CARIAD系统,但故障反复,维修延误普遍。部分车主甚至更换屏幕与主机两次仍复发,2025款“聪明款”更被怀疑蓝牙连接诱发黑屏,系统版本“1516”“2819”成重灾区。用户调侃:“德系精密,只差一根信号线。”这样的黑色幽默,背后是车主对ID.3智能系统无尽的失望与无奈。

在ID.3用户圈中,动力系统成了车型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从“电量跳水”到“行驶失速”,看似分属电池与驱动两端的问题,实则同源于软件控制与系统集成的脆弱。

部分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的车型,被车主称为“静置掉电机器”。购车半月即出现夜间停放电量骤降,冬季续航常低于300公里。大众解释为“显示偏差”,建议放电校准BMS,但多数用户称无效。更危险的是失速问题,车质网显示,“电驱动装置故障”投诉数十起,故障灯报警、挂挡失灵、动力中断频发。新车行驶200公里即趴窝者不在少数,一车主半年内四次失速,其中两次在路中央推车脱困,险象环生。

厂方称系统自我保护机制会在异常时切断驱动以防硬件损坏,但业内人士指出,这一策略在高速上反成隐患——当算法误判为“危险”而断动力,驾驶者反而真正陷入危险。从掉电焦虑到失速恐惧,ID.3的动力危机揭开了“软件定义汽车”的另一面:当算法主宰行驶安全,信任崩塌只需一次误判。

上汽大众ID.3的用户口碑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正面评价集中在底盘质感与驾乘体验,被认为兼具舒适与支撑,优于同级竞品。凭借外观设计、动力表现和多轮降价后的性价比,ID.3在2023年一度成为合资纯电销量冠军。然而,可靠性问题迅速侵蚀了这一口碑。

除自动刹停与失速故障外,内饰材质、车窗控制设计及系统逻辑均遭批评。第三方投诉平台数据显示,其投诉量与投诉销量比均高于部分竞品,质量槽点与销量齐升。即便CARIAD中国团队扩编至600人、投资24亿欧元优化软件,也难在短期根治底层逻辑漏洞。

目前,ID.3仍保持合资纯电销量领先,但销量掩盖不了其智能化裂痕。刹停、黑屏、掉电、失速等问题的共通点在于:系统不可验证,却由车主承担后果。从个案到行业,合资品牌正被本土厂商的算法迭代反超,德系软件短板凸显。监管层面,三包维权难、OTA承诺空,消费者保障机制仍滞后。

智能化时代的安全,不再是刹车距离与气囊数量,而是厂商面对算法失灵的坦诚与担当。当德系品质需靠一次次OTA修补信任,上汽大众的考题,已超越技术本身。正如一位车主所言:“买的是德系品质,开的是系统焦虑。”这句话,不仅折射出ID.3车主的无奈,也暴露了合资品牌在智能化转型中的普遍困境。

上汽大众ID.3的智能焦虑,是德系品质在智能化浪潮下的一次深刻反思。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如何保障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如何重建消费者的信任,成为上汽大众乃至所有合资品牌必须面对的课题。否则,智能光环下的信任崩塌,将不再是偶然,而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