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T观察网

马上消费金融十年大考:催收争议不断、收入增长停滞观点

眼下,中国消费金融行业迎来了真正的分水岭。

曾经,这个市场被资本视为“印钞机”——高利率、高杠杆、高增长,持牌消金机构在监管套利和数据红利的双重加持下疯狂扩张。马上消费金融股价有限公司(下称“马上消费”),这家曾以“AI风控”和“秒级放款”自诩的行业黑马,一度跻身持牌消金第一梯队。

但透过其不久前发布的2024年财报可以看出,马上消费营收下滑,利润却逆势增长。表面看,这是一家“降本增效”的典范;但细究之下,却发现其盈利增长的背后,信用减值损失大幅减少,同时外包催收费用暴涨,伴随着暴力催收、用户隐私泄露等投诉也“水涨船高”。更令人担忧的是,过往部分核心场景——电商分期、医美贷、教育贷、旅游贷等,在政策高压下逐渐萎缩。

站在成立十周年之际的马上消费,是否还能在消费金融赛道上保持头部地位?

01

信用减值损失“瘦身”21.64亿的玄机

据2024年财报,马上消费在营收下滑的背景下,净利润却增长了3亿元,同比增长15.1%,看似成绩亮眼。但翻开财报细看,却发现其利息净收入暴跌7.8亿元,核心放贷业务持续萎缩。  

马上消费主要财务信息 来源:wind

2023年,公司计提了60.24亿元的信用减值损失,而2024年这一数字骤降至38.6亿元,直接“释放”了21.64亿元的利润空间。但同一时期,行业逾期率普遍上升,招联、中银等同行仍在加大拨备。 

数据来源:wind

另一组值得关注的数据是:截至2024年末,马上消费不良贷款率攀升至3.2%,同比激增0.8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降至130%,逼近监管红线。

综合来看,2024年,马上消费金融实现营收151.49亿元,同比下跌约4%。其中,利息净收入为94.95亿元,同比减少7.8亿元;手续费及佣金收入73.4亿元,上年末为76.18亿。营业支出从上年的134.1亿元降至125亿元,减少9.1亿元。信用减值损失从60.2亿元降至38.6亿元,但研发费用增加至13.92亿元,业务及管理费增至71.58亿元。最终,公司实现营业利润约26.45亿元,同比增加2.6亿元,净利润22.8亿元,同比增加3亿元。但从上述数据来看,盈利增长主要得益于信用减值损失的显著收窄,而非来自核心业务的强劲增长。

在核心业务上,公司发放贷款和垫款带来的利息收入由上年的131.37亿,显著下滑至2024年末的117.99亿,联合贷款服务费收入也由上年的48.19亿下滑至2024年末的29.09亿,显示马上消费近年力推的“开放平台”战略,虽然带来了表外贷款规模的增长,但收入贡献似乎并不算乐观。

此外,联合贷款还存在一些法律风险。近期,永安财险与马上消费的合同纠纷案终审判决结果公布,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裁定永安财险需支付综合服务费及相关费用合计超0.5亿元。双方于2022年7月签订合作协议,开展联合贷款保证保险业务。随着借款人逾期率上升,永安财险认为停缴保费后无需继续支付服务费,而马上消费坚持合同条款独立性,主张服务费与保险赔付无关。2024年5月,马上消费提起诉讼要求支付1.4亿元,一审判决支持其诉求,终审维持原判但调整赔偿总额至超0.5亿元。

这起诉讼,马上消费虽然胜诉,但赔偿金额调低了近1亿元,从中也可看出此类业务潜在的风险。

数据来源:马上消费2024年财报

02

涉嫌暴力催收投诉不止,责任在谁?

除了财务表现上的隐忧之外,马上消费更令外界诟病的问题是关于暴力催收方面的争议。

2024年,公司的催收费用高达31.28亿元,暴涨约3亿。黑猫投诉量累计突破6万条,大多涉及高额担保费用或保险费用、暴力催收、骚扰亲友等内容。  

截图来源:黑猫投诉

据媒体公开报道,马上消费旗下“安逸花”在宣传中宣称年化利率(单利)为7.2%至24%,但实际上,有用户在借款后发现账单中包含未明确告知的“担保费及/或保险费”。此外,“安逸花”还涉嫌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强制开通会员服务并自动扣费,导致用户在还清贷款后仍被收取会员费,形成逾期。

此外,催收也是马上消费引发争议较多的环节。有媒体曾曝出马上消费外包催收公司员工因涉嫌暴力催收致客户死亡被警方调查的消息,虽然公司方面否认客户死亡与催收直接相关,但也间接承认存在“个人信息保护问题”。   

数据来源:马上消费2024年财报

而代理催收费用暴增背后,其实质或是公司将极易导致违规的暴力催收行为转移给外包公司。此外,监管博弈成本也在增加,如因"注销难"等违规被网信办处罚后,新增合规整改支出2.3亿元,此外,为应对《个人信息保护法》审计要求,催收录音系统改造投入也有所增加。

面对舆论压力,公司方面曾表示:“客服、催收、电话营销等业务模块由外部机构承担,属于简单的外包服务模式……建议交由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实施属地化监管。”  

但业务合规的监管责任与企业的社会责任,显然不能一“包”了之。

2024年,马上消费金融交出了一份矛盾的答卷:一方面,信用减值“瘦身”维持了利润增长,另一方面,代理催收费用激增、用户投诉不断,暴露出其商业模式的深层危机。

当然,危机之中也有转机。马上消费的开放平台战略虽面临风险分担争议,但若能真正强化科技输出能力,或许能在中小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中找到新增长点。同时,监管趋严倒逼行业出清,若能借机彻底整改催收乱象、重建用户信任,行业集中度提升也有利于目前净利润位居行业前三的马上消费。  

消费金融的终局,从来不属于短期套利者,而是留给那些真正敬畏风险、坚守合规的长期主义者。真正的金融创新,也从来不仅是技术的提升,而是商业伦理与盈利模式的平衡——这或许是马上消费最该补上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