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小红书3天读取用户信息1.7万次?“经授权”不是平台窥私理由观点
用户基于对平台的信任,将隐私权限打开,平台不应该辜负这份信任
近日,有多名小红书用户反映,小红书后台持续高频获取用户位置信息,有用户最高3天内被访问1.7万次,包含定位、照片与视频、设备状态、日程、剪贴板等,甚至凌晨未使用软件时段仍有高频操作,引发隐私安全方面的担忧。
有用户称近30天内小红书应用访问总量9.2万次,其中地址访问7.1万次。图据九派财经
对此,小红书发布公告称,经核查,平台不会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读取用户位置信息。读取频次取决于用户使用场景,个别用户遇到的高频读取情形可能与个人使用行为有关。
面对用户质疑,小红书这番回应的言外之意似乎是,读取频次和用户使用场景、习惯有关,问题并不出在平台自身。这一解释显然难以消除用户的疑虑。
平台首先需要回答的是,“高频读取”现象,到底是个别用户的极端情况,还是大范围存在?从实际来看,网上对此问题的吐槽不在少数。据九派财经报道,早在2024年7月,“小红书一直在获取定位”的吐槽声就在网上出现,相关笔记多达7万篇。
用户选择使用平台提供的服务,平台基于功能需求,对位置等信息进行采集,本是常见的操作,由此提高相关服务内容推送的精准性。然而,如用户反映,“30天访问用户位置信息7万次”“3天被访问信息1.7万次”,如此密集的读取需求,真的符合正常的业务逻辑吗?
需要提醒的是,用户对信息收集进行了授权,并不是平台可以随意窥探隐私的理由。《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在“最小必要”原则下,平台在获取用户数据时,应秉持能少收集就少收集的原则,最大程度减少对用户隐私的侵扰。而不是在授权权限范围内,以商业利益最大化为导向,能收集多少就尽可能收集多少。
作为坐拥海量用户的社交平台,需要明白的是,仅凭一句经用户授权,就想轻描淡写地撇清责任,将问题归咎给“个别用户”,是难以服众的。平台有责任说清楚,读取这些信息的具体用途和必要性究竟是什么。
用户数据是平台重要的数字资产,完整且丰富的信息采集,可以提高平台对用户识别的精准度,进而实现更精准的内容推送。但用户数据,首先承载的是用户的隐私,其次才具备资产的属性。用户基于对平台的信任,将隐私权限打开,平台不该辜负这份信任,更不能在后台偷偷摸摸地高频读取信息,让用户陷于信息“裸奔”的被动状态。
此事之所以引发关注,关键在于它折射出互联网用户隐私保护的现状。当下,使用部分APP时,用户若不授权进行信息采集,就无法使用相应服务,但一旦授权,就意味着打开了一个隐私读取的黑洞。用户并不十分清楚,平台会在何种程度、以何种频次去收集个人信息。如果一切处在一个黑箱的状态,用户便失去了掌控权。
3月28日,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开展2025年个人信息保护系列专项行动的公告。其中,App(含小程序、公众号、快应用)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便是治理重点之一。
互联网平台必须加强自身管理,压实主体责任,规范数据收集和使用行为,确保个人信息保护的“最小必要”原则执行到位。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余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