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消费金融催收风波引发信任危机,科技光环下合规阴影浮出水面观点
在消费金融行业的激烈竞争格局中,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曾是备受瞩目的头部企业,其一举一动都牵引着行业的目光。然而,随着2024年业绩的公布以及一系列负面事件的曝光,马上消费金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监督审视,其发展道路上的隐忧也逐渐浮出水面。
业绩波动中的发展态势
根据马上消费金融披露的数据,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151.49亿元,同比下跌约4%。其中利息净收入94.95亿元,同比减少7.8亿元,未能延续破百亿的辉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近54亿元,同比微增,算是在下滑趋势中维持住了一定的增长态势。营业支出从上年134.1亿元降到125亿元,减少9.1亿元 ,其中信用减值损失大幅下降,从上年60.2亿元降到38.6亿元,这成为公司盈利增长的关键因素。最终,公司实现营业利润约26.45亿元,同比增加2.6亿元,净利润22.8亿元,同比增加3亿元。
从表面看,盈利增长似乎是个好消息,但深入分析,问题不少。研发费用从10.29亿元增加到13.92亿元,业务及管理费从62.58亿元增加到71.58亿元 。研发费用的增加主要源于员工费用,达到13.74亿元,显示公司在科技投入上的决心,但也增加了成本负担。业务及管理费中的代理催收费31.28亿元,同比增加超3亿元,创下近些年新高,背后可能反映出催收难度加大以及管理效率有待提升的问题。
催收风波引发的信任危机
2024年8月,马上消费金融陷入外包催收风波,将公司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据财新网报道,虽澄清“客户因被催收死亡”,但承认有负责催收的外包公司员工被警方带走(现已释放),主要涉及个人信息安全保护问题 。这一事件严重损害了公司的声誉,让公众对其合规经营产生质疑。
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马上消费金融的投诉更是如雪片般飞来。2025年4月下旬,有用户投诉客服“违规催收透露本人信息给第三方催收人员,催收人员对本人恐吓” ,客服回复却无法满足用户诉求,进一步激化了矛盾。此外,安逸花会员自动开通、乱扣费等问题也屡见不鲜,经投诉后才得以处理,这些都反映出公司在客户服务和合规管理方面存在严重漏洞,导致用户信任度急剧下降。
科技光环下的合规阴影
自成立之初,马上消费金融就注重科技研发和创新,推出全国首个零售金融领域大模型“天镜”,以及智马平台等,在金融安全和智能营销等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天镜”2.0反欺诈准确率达98.25%,智马平台是国内唯一一家通过全能力域评测的消费金融平台 。
科技进步并没有解决所有问题,反而带来了新的隐患。过度授信、算法不透明等问题依然存在,在大数据的推动下,诱导消费者超前消费、忽视客户实际还款能力等问题更加突出。这些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还增加金融风险,扰乱市场秩序。2024年上半年,马上金融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便是这些问题的集中体现。
IPO之路的坎坷与合规挑战
马上消费金融一直积极筹备上市,2021年初与保荐机构中金公司、中信建投签订辅导协议 。其IPO之路却充满坎坷。2016年6月原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通报其七类违规行为,包括营销宣传夸大误导、学生贷款管理不规范、存在不合规催收等,IPO进程被迫中断。
2024年10月,媒体暗访发现其外包催收公司信盟科技存在大量违规行为,对欠款人进行电话和短信轰炸。信盟科技与马上消费金融关系密切,形成“左手放贷、右手催债”体系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截至2025年3月3日,马上消费金融累计投诉量近42000条,暴力催收占比较大,合规问题依然严重,这无疑给其上市之路蒙上了厚重的阴影。
监管新规下的挑战与机遇
2025年1月1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小贷公司融资杠杆率不超过5倍,这对马上消费金融的低成本扩张模式形成直接冲击,公司需要在2025年末至少压缩ABS发行规模到至少30% ,如何在新规下调整业务模式、降低成本、控制风险,是公司面临的重大挑战。
2025年2月28日,五部门联合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占比”,为马上消费金融等金融机构拓展小微场景提供了契机。公司需要平衡普惠利率与资金成本倒挂的风险,把握机遇实现转型升级。
马上消费金融作为消费金融行业的重要参与者,正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在监管日益严格的大环境下,解决合规问题、提升服务质量、加强风险管理、把握政策机遇实现转型升级,是其未来发展的关键。否则,这家曾经的行业标杆可能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格的监管要求下逐渐失去优势,陷入发展困境,其发展走向值得市场持续关注。
来源丨经济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邹猫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