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T观察网

迅雷收购虎扑根本是在瞎折腾观点

作者 | 陈旭

编辑 | 吴玮

6月初,一桩价值5亿元的收购案在互联网行业低调达成。美股上市公司迅雷宣布完成对体育社区虎扑的全资收购,这个数字仅为虎扑巅峰估值的零头。

交易细节显示,迅雷已预付4亿元现金,余款将在24个月内分期结清。这笔支出几乎耗尽了迅雷四分之一的现金储备,足见其对此次收购的重视程度。

虎扑坐拥超过1亿注册用户,男性占比达90%,在体育垂直领域影响力依然可观。而迅雷见证了我国个人PC发展的黄金年代,是许多人接触互联网的重要入口。

如今它们选择合并,既是对各自发展瓶颈的回应,也是在移动互联网下半场的破釜沉舟。

01

迅雷的困扰源于互联网模式变迁的直接影响,作为下载工具的代表,它曾是无数网民获取数字内容的必备软件。然而,流媒体服务的普及彻底改变了用户习惯,Netflix、爱奇艺们让"先下载再观看"变成了过时的操作模式。

最新财报揭示了迅雷的现实处境: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8850万美元,同比增长10.5%,但仍录得90万美元净亏损。公司试图通过云计算和海外直播业务寻找新的增长点,云计算收入为2470万美元,海外直播收入达2840万美元,但这些努力未能扭转核心业务下滑的趋势。

虎扑面临的则是社区商业化的经典难题,作为国内最大的体育垂直社区,虎扑积累了庞大的用户基础,20-29岁用户占比超过66%。

但这个被外界称为"直男天堂"的平台,在变现上一直表现乏力。媒体报道显示,虎扑90%的收入依赖广告业务,盈利模式单一且不稳定。

更让人担忧的是用户活跃度的真实情况。第三方数据机构的监测结果显示,虎扑的实际月活用户可能远低于官方数据,这直接影响了其广告价值。

与此同时,短视频平台的崛起进一步分流了用户注意力,传统BBS模式的社区普遍面临用户流失压力。

行业环境的变化让两家公司都感受到了生存压力,天涯论坛的关闭让所有BBS平台看到了自己可能的结局,而知乎虽然成功上市,但依然在盈利上持续摸索。

02

表面看来,这笔收购有着完整的商业逻辑支撑。迅雷获得现成的垂直社区,虎扑获得技术和资金支持,用户画像高度匹配,技术可以互补,会员体系能够整合。但仔细分析这些所谓的协同效应,更像是管理层的一厢情愿。

用户画像匹配这个理由听起来很美好,但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虎扑用户和迅雷用户虽然都是男性为主,但使用场景完全不同。

虎扑用户来看体育讨论,迅雷用户来下载文件,两个群体的需求交集有限。强行将它们捆绑在一起,可能会让双方用户都感到困惑。

技术协同的说法更是站不住脚。迅雷的分布式传输技术确实先进,但虎扑真正需要的不是技术升级,而是内容质量和社区运营的改善。用技术手段解决运营问题,就像用手术刀切菜一样,工具很锋利但用错了地方。

会员体系整合的设想也过于乐观。虎扑用户并没有更多的理由去消费增值会员,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文化问题。

回看过去,得物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抓住了球鞋二级市场的机会,提供了独特的鉴定服务,这个成功模式无法复制到迅雷身上。

最关键的是,这些理论上的协同效应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上:两家公司能够成功整合。但现实是,迅雷缺乏运营社区的经验,虎扑则习惯了独立发展的节奏。两个本来就在走下坡路的公司抱团取暖,很可能是一加一小于二的结果。

从财务角度看,迅雷花费5亿元收购一个月活用户可能只有千万级别的社区,这个价格并不便宜。如果按照第三方机构的监测数据计算,迅雷为每个活跃用户支付了约50元,这在互联网行业并不是什么划算的买卖。

03

收购完成后,迅雷和虎扑面临的不是机遇与风险的平衡,而是一系列几乎无解的现实难题。

用户流失的风险正在成为现实。虎扑的JR们对这次收购反应冷淡,很多人在社区里吐槽"虎扑竟然只值5亿"。这种失落感会直接转化为用户黏性的下降。

更要命的是,迅雷如果急于从虎扑用户身上赚钱,很可能会破坏社区原有的氛围,加速用户流失。

BBS社区的衰落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用户习惯的根本性改变。年轻用户更习惯短视频和直播的即时性体验,传统的图文讨论模式吸引力在持续下降。即使迅雷能够完美整合虎扑,也无法逆转整个行业的衰落趋势。

所谓的男性消费市场崛起似乎也是一个伪命题。《黑神话:悟空》的成功确实证明了男性用户的消费潜力,但这种消费更多发生在游戏、数码等专业平台上。

也就是说,虎扑用户的消费能力从来不是问题,问题是他们不愿意在虎扑平台上消费。

从行业角度看,这种抱团取暖的做法很难成功。互联网历史上,衰落期的公司通过合并实现逆转的案例屈指可数,投资者的反应也说明了市场的谨慎态度。

虽然迅雷股价在收购消息发布后有所上涨,但涨幅有限,市值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这表明投资者对这次收购的预期并不高,更多是观望态度。

最终,这场收购可能只是两个过气品牌的最后挣扎,而不是什么战略转型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