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盈有钱系产品年化利率超100%,地方小贷牌照成“违规工具”?观点
业内人士建议,监管部门需进一步加强跨区域协同执法,对空壳公司、关联企业进行穿透式监管,杜绝“换马甲”逃避查处的情况。
首发|明见局
作者|张典
在金融监管部门对互联网贷款市场开展持续性规范整治的背景下,部分不合规借贷活动仍以新形式隐现。
此前因“714高炮”问题被央视3・15晚会关注的“盈盈有钱”相关运营主体,据多家媒体报道称存在通过实际控制多家空壳企业、借助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地方小额贷款牌照开展业务的情况,其发放贷款的年化利率已超过80%。
明面利率合规,实际年化超80%
多名借款人向第三方平台「新浪黑猫投诉」投诉,在“稳融花”平台借款后,发现实际利率远超国家司法保护上限。
其中,一名借款人借款1.1万元,分12期还款,每期需还1246.5元,平台计算的单利为36%,看似符合规定。但按照金融行业通用的内部收益率(IRR)计算,该笔贷款月度IRR达5.0774%,折合年化利率高达81.18%,是司法保护上限的2倍多。
另一名借款人借款1万元,每月还款1132元,累计支付利息3584元。平台声称其计算方式无误,但经IRR测算该笔贷款年化利率约80.79%。
更极端的案例显示,有借款人2024年7月在“稳融花”借款8000元,前3个月每月还款1500.75元,后9个月每月还款708.04元,12期总还款10874.61元,对应的年化IRR竟达105%,远超法律红线。
面对借款人的质疑,“稳融花”客服以“计算方式不对”为由拒绝退费,态度显得强硬。
值得关注的是,此类“形式上看似合规、实际操作中存在违规嫌疑”的做法已成为部分相关平台应对监管的常见方式。通常通过拆分还款金额、采用不够清晰的利率计算逻辑等手段,使借款人初步判断利率处于合法区间,而实际借款成本却超出国家司法保护上限,导致借款人陷入高息借贷困境。
股权复杂,实控人与盈盈有钱关联紧密
有媒体调查发现,“稳融花”的运营主体为广西云腾智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广西云腾智创”)。该公司于2021年12月成立,注册资本200万元,然而其实缴资本显示为0 ,公司股东为陈素远和杨绍欢。
深入探究广西云腾智创的官网会发现其呈现形式极为简单,仅设有一个页面。官网信息表明公司主营业务为“电商平台搭建服务”,但这与“稳融花”实际开展的贷款业务并不相符,两者关联性缺失。
广西云腾智创还持有浙江钱都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下称“浙江钱都”)65%的股份。浙江钱都前身是P2P平台“钱都金服”,曾有国资背景,浙报传媒控股集团一度通过关联公司合计持股34.5%。
2018年,“钱都金服”因关联企业承兑汇票逾期出现兑付问题,2020年浙报传媒控股集团对其1.25亿元应收款全额计提坏账,最终在2023年将股权转让给广西云腾智创及另一第三方公司。
值得关注的是,浙江钱都已于2025年5月决议解散,其核心资产仅剩大量坏账和借款人信息。
进一步追溯股权关系可见,广西云腾智创实际控制人陈素远名下有5家关联公司,包括南宁小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南宁小苔”)、广西花花有米米钱包科技有限公司等。
其中,南宁小苔注册了“米米钱包”APP,对应的借贷产品“花花有米”,在应用商店披露的运营方却为广西企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而该公司法定代表人关联的企业中又出现了“杨绍欢”的名字,这与广西云腾智创股东杨绍欢同名,且南宁小苔的实际办公地址位于杭州拱墅区,对应的公司杭州云驱智汇科技有限公司,股东同样包含杨绍欢。
同时,杭州云驱智创与昔日P2P平台“盈盈理财”存在深度关联,其办公电话、企业邮箱均与“盈盈理财”关联公司一致,而“盈盈理财”正是曾被央视曝光的“盈盈有钱”的关联主体。
平台屡换马甲,互联网贷款监管遇挑战
此类操作得以运作,离不开地方小贷公司的配合。
借款人提供的证据显示,“稳融花”“花花有米”的资方包括南宁市新源达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新源达小贷”)、南宁市鼎荣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等。
根据2024年12月金融监管总局印发的《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小额贷款公司需“立足当地”不得跨省开展业务;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公司,注册资本需不低于10亿元,跨省经营则需不低于50亿元实缴资本。而新源达小贷成立于2022年6月,注册资本仅2000万元,且营业范围不含互联网贷款业务,却通过与“稳融花”合作向全国多地借款人放贷,明显违反了监管规定。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11月南宁市地方金融管理局的现场检查结果已指出新源达小贷存在问题,并责令其改正,但该公司仍未停止违规操作。
事实上,“盈盈有钱”系平台从事非法放贷并非首次。2019年央视3·15晚会就曾曝光“盈盈有钱-贷款”APP推出“714高炮”产品(借款期限7天或14天,年化利率超1000%),涉嫌“套路贷”。
然而,在相关问题被曝光后该平台并未停止此类不合规行为,反而通过变更运营主体及产品名称的方式试图规避监管。从早期的“手机借钱”到后续的 “金元贷”,再到当前的“稳融花”“花花有米”,其对外呈现的“马甲”虽多次调整,但核心的业务运营模式并未发生实质改变。
此次“盈盈有钱”系平台卷土重来暴露了当前互联网贷款监管的难点:一方面,违规主体通过空壳公司层层嵌套、跨区域办公,增加了监管追溯难度;另一方面,部分地方小贷公司对监管要求执行不到位,甚至沦为违规放贷的“工具”。
业内人士建议,监管部门需进一步加强跨区域协同执法,对空壳公司、关联企业进行穿透式监管,杜绝“换马甲”逃避查处的情况。同时,应加大对违规小贷公司的处罚力度,不仅要责令整改,更要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从源头切断非法放贷的资质通道。
此外,也需加强对借款人的金融知识普及,引导其通过正规渠道借款,避免陷入高利贷陷阱。
消费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监管、平台、消费者的共同努力,唯有持续合规监管才能遏制违规冲动,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