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T观察网

脱发巨头的自救困局:雍禾医疗的转型阵痛与信任危机观点

广告承诺的浓密秀发,变成了消费者头上稀疏的尴尬,而雍禾自己的“财务毛发”也正以惊人的速度脱落。

头顶经济曾撑起一个资本神话。雍禾医疗(02279.HK)作为中国“植发第一股”,一度以18.9港元的高价登陆港交所,市值突破90亿港元,成为颜值经济风口下最耀眼的明星。2024年财报却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营收微增1.5%至18.05亿元,净亏损虽收窄至2.27亿元,却已是连续第三年亏损,累计亏损10亿元。

同时,其股价从高点暴跌90%,市值蒸发逾90%,不足9亿港元。

雍禾医疗的正面光环犹存。公司因“毛发森林公益计划”获得ESG奖项,内蒙古植树10万棵,向癌症患者捐赠价值56万元假发。2024年公司毛利率回升4个百分点至60.1%,养固业务增长14.8%,复购率升至28.4%38。自研的“禾帆”系统推动数字化,似乎为未来埋下希望火种。

负面阴影却更深重。上海雍禾被曝护士代替医生手术,金华分院使用过期药品,深圳患者植发存活率不足承诺值一半,消费者支付20万元院长费却被普通医师操作手术。

超范围开展HIV检测、无证行医等处罚接踵而至,仅2024年就收到13张罚单。一面是公益与技术的“体面外衣”,一面是医疗本质的溃败,雍禾医疗站在了信任崩塌的悬崖边。

业绩三年亏损近10亿

2024年雍禾医疗营收18.05亿元,同比微增1.5%,毛利润10.84亿元,增长8.7%,毛利率从56.1%回升至60.1%。这一数据背后,是公司通过关闭9家植发机构和5家史云逊养固门店,将资源集中到核心门店的艰难决策。单店营收因此提升20.79%至2439万元。

亏损收窄成为管理层强调的亮点。净亏损从2023年的5.46亿元收窄至2.27亿元,降幅达58.6%。亏损收窄主要源于关店缩编与成本削减,销售及管理费用压缩贡献了主要利润改善,而非业务内生增长。

 

植发业务收入13.31亿元,同比下滑1.7%,客单价仅微增0.6%至22306元。养固业务虽增长14.8%至4.46亿元,但完全依赖提价驱动——人均消费升至5773元,服务人数反而下降1.9%。这与2021年植发人均消费2.6万-2.8万元的巅峰相去甚远。

雍禾的处罚记录触目惊心。2024年2月,上海雍禾因“护士冒充医生进行植发手术”被黄浦区卫健委处罚。患者曾某手术中途,主刀医生曾某某离开,由两名护士独立完成毛囊种植,严重违反《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同年,金华雍禾因使用过期药品被罚1.2万元;南京雍禾无证开展乙肝、HIV检测被警告并罚款;昆山、杭州分院相继因超范围诊疗、无资质检验遭处罚。

转型阵痛:收缩、争议与资本冷遇

雍禾医疗的规模收缩已成定局。2024年,植发机构从75家缩减至66家,史云逊养固门店从13家减至8家,整体规模退回2022年水平。更致命的是医生流失——专业医生数量从350人锐减至242人,流失率超30%,而同期门店缩减比例仅12%,导致单店医生配比大幅下降。

医护资源流失的背后,是植发行业“一锤子买卖”的商业模式困境。由于毛囊不可再生,复购率极低,雍禾只能不断砸钱拉新。2024年销售费用仍高达9.02亿元,占营收50%,其中约70%用于市场推广。而研发投入仅2125万元,占比1.2%,在激光植发、毛囊克隆等新技术竞争中完全掉队。

养固业务被雍禾寄予厚望作为“第二曲线”,却陷入医疗伦理争议。多名女性消费者投诉,被开具男性脱发药物“非那雄胺”。北京三甲医院皮肤科专家指出,女性口服该药属超适应症用药,需严格知情同意并评估避孕及肿瘤风险。而雍禾宣传的“中胚治疗”被专家质疑为“忽悠”,国内尚无获批的真皮注射生发产品。

战略层面,雍禾将筹码押注于数字化转型。其自研的“禾帆”系统实现了患者管理全流程电子化,号称通过AI智能标签、头皮图像识别提升运营效率。中金报告肯定其降本成效,但也尖锐指出:雍禾的业绩改善依赖提价而非服务升级,客户总数下滑背景下,这种模式难以持续。

自2021年上市后,公司再未派发股息,与港股医疗行业平均6.78%的股息率形成刺眼对比。机构投资者纷纷撤离,2025年5月股价跌至1.16港元,较发行价缩水94%。中金虽在研报发布后短暂提振股价10%,但长期颓势未改。

雍禾医疗的困境是植发行业高增长幻影下的一个残酷切片。据预测,2024-2028年中国植发市场复合增长率仍将达8.5%,2028年规模有望突破304亿元。雍禾却在行业上升期陷入停滞。

2025年,“禾帆”系统能否让雍禾真正扬帆?财报中EBITDA转正像是一道微光,但消费者投诉平台上新增的“毛囊存活率不足40%”案例,上海卫健委对无证行医的新罚单,以及女性患者手中那盒本不该出现的非那雄胺药片——这些碎片拼出的,仍是一家在医疗本质与商业利益间剧烈撕扯的企业。

雍禾的“毛发森林”公益林在内蒙古风沙中顽强生长,而其辛苦建立的医疗信任根基,却在消费者一次次维权中不断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