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T观察网

网商银行735万罚单“隐身”年报,用户隐私泄露顽疾难除观点

6月25日,网商银行成立十周年。在十周年分享会上,行长冯亮分享了网商银行的AI银行图景——成为千万小微商家的CFO。

回顾过去,2015年—2023年,网商银行呈现高速增长态势:营收从2.53亿元攀升至187.43亿元,净利润从-0.69亿元飙升至42.03亿元,资产规模从302.45亿元扩张到4521.3亿元。然而,2024年,网商银行营收增长但利润大跌,或与不良率上升、信用减值损失增加等有关,与此同时员工薪酬逆势上涨

 2024 年利润暴跌 24.66%,增收不增利 

年报披露,网商银行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 13.71% 至 213.14 亿元(上年同期为187.43亿元);但净利润同比下滑 24.66% 至 31.66 亿元,为该行成立以来首次年度净利润负增长。

  • 业务及管理费激增:从 2023 年 41.1 亿元增至 46.14 亿元,其中员工薪酬增加 1.57 亿元(人均年薪从 46 万涨至 49 万),销售费用增加 3.6 亿元。

  • 信用减值损失飙升:从 2023 年 100.37 亿元增至 120.6 亿元(增加了20亿元),而2022 年仅为 73 亿元;截至2024年末,网商银行不良贷款率2.3%,比年初上升0.02%。资产质量恶化显著。

与同为第一梯队的民营银行微众银行相比,网商银行的营收仍大幅落后,净利及资产总额更是存在不小差距。

2025 年一季度,网商银行营收同比减少,但净利却实现增长存贷款规模呈双降:贷款余额从 2024 年末 2984.54 亿元降至 2911.85 亿元,减少 72.69 亿元;存款余额从 3440.60 亿元降至 3306.02 亿元,减少 134.58 亿元。一季度,营收48.83亿元,同比减少5.9%,净利润13.82亿元,同比增长27.49%。

监管罚单频现:735 万处罚“隐身”年报 

近年来,网商银行因业务违规等问题,频频受到监管部门处罚,但该行在年报中却并未对其进行披露。

2022年至2024年,该行合计被罚近3000万元。

2024 年 8 月,网商银行因 13 项违法违规行为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处以 735 万元罚款,处罚原因包括未及时披露公司治理变更、重大关联交易未经审批持续开展、个人贷款管理不审慎,贷款资金被挪作他用、非洁净转让信贷资产,虚假出表等。

(图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但查看网商银行2024年年报,相关表述却是:“报告期内,本行及本行董事、监事、高管人员均未受到监管部门重大处罚。”这起高达 735 万元的大额罚单事实,却并未在年报中进行披露,或涉嫌虚假陈述。

(图源:网商银行2024年年报)

据《广州日报》报道,2022 年2月8日,网商银行因违反反洗钱规定、账户管理、清算管理及征信管理等问题,被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罚款2236.5 万元;包括时任副行长、监事长等在内的9名高管同时一并被罚,罚款共计49万元。在2022 年的处罚中,网商银行被指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未按规定履行可疑交易报告义务、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等。

隐私保护顽疾:暴力催收与过度授权争议 

2023年,用户投诉网商银行贷后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个人信息,频繁联系非紧急联系人,导致隐私泄露。同年8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对2023年上半年浙江辖内银行业保险业消费投诉情况进行通报,涉及银行业的投诉中,网商银行投诉量居首位

(图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在新浪黑猫投诉上,有关网商银行用户隐私泄露的投诉也并不鲜见。早前曾有媒体曝光,网友贾先生没借过网贷却接到来自深圳万乘联合投资有限公司的催收电话,而这家公司是受网商银行的委托,网商银行因此被贾先生告上法庭。

投诉编号 17384604195 显示「网商银行里面的网商贷,逾期催收非法获取个人单位信息,恐吓,威胁。」

投诉编号 17381676513 显示「本人因失业,无力偿还在浙江网商银行的借款。2025年4月7日,浙江网商银行委托的三方催收人员,通过电话027-625*****联系了我家人(非紧急联系人),导致刚出院的家人,病情加重。而且这不是第一次暴力催收了。」

(图源:网络)

近日,网传网商银行在其官网公布了一张罚单。因涉及贷款“三查”不到位、催收外包管理不到位、个人信息保护不到位等行为,浙江网商银行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处以罚款105万元。7月4日,「互金圈」在其官网暂未检索到该罚单。

另经实测,登录网商银行APP,必须要点“同意”隐私协议(授权通讯录、相册权限等)方可正常使用APP,若点击不同意,则会被强制退出。授权通讯录这一行为,是否属于过度授权?会不会增加了用户信息泄露的风险?

早前,内蒙古农信 App 曾因要求必须读取通讯录、照片、读取通话状态等权限,否则直接退出,而被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在“净网2020”专项行动中点名通报。(详见《21世纪经济报道》在2020年1月14日发布报道《六家银行App被点名隐私不合规:某银行要求读取通讯录》一文)

股东与治理迷局:蚂蚁控股下的独董兼职合规性 

官方显示:网商银行的前身是阿里金融旗下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网商银行由蚂蚁集团发起,是银保监会批准成立的中国首批民营银行之一,于2015年6月25日正式开业,致力于解决小微企业、个体户、经营性农户等小微群体的金融需求。

(图源:网商银行官网)

网商银行的贷款业务——「网商贷」(号称:0抵押 闪电获贷 还款灵活),可以通过网商银行APP或在支付宝里,轻松进入。但在黑猫投诉上,有关网商贷暴力催收的投诉也很海量。

企查查显示,网商银行(即“浙江网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65.71亿元,法人及董事长均为金晓龙,金晓龙同时兼任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网商银行股东包括蚂蚁集团、万向三农集团、宁波市金润资产、上海复兴工业、杭州禾博士电子商务、金字食品,其中蚂蚁集团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30%

财报披露,网商银行高管团队成员还有:冯亮担任执行董事、行长,高嵩担任执行董事、副行长、首席信息官,董事有:韩歆毅、黄辰立、彭玉龙、刘志刚,独立董事分别为汪炜、贝多广、梁伟立、张弢。

(图源:网商银行2024年年报)

其中,韩歆毅为蚂蚁集团执行董事及CEO、蚂蚁金服集团副总裁,黄辰立为蚂蚁集团副总裁、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彭玉龙现任复星高科银行与保险产业运营委员会联席总裁,永安财险、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复星联合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星恒保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复星保德信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监事。

贝多广同时兼任网商银行、宁波银行、北京国际信托等4家公司独董,另任中意财险监事长;梁伟立兼任网商银行、东风汽车、叮咚买菜、中国国际贸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上市 / 非上市公司独董达《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准则》“最多兼任5家”的监管上限

不良率攀升与绿色金融的双面性 

网商银行ESG报告披露“截至 2024 年末,已有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平安银行等 21 家银行与网商签署小微绿色评价合作协议,小微绿色评级用户开通数已达1,001万户,累计203万客户享受到了优惠的小微绿色贷款。”

近年来,网商银行不良率持续攀升。2021年底,该行不良率1.53%,2022年底、2023年底分别为1.94%、2.28%。

截至 2024 年末,19 家民营银行中资产过千亿的民营银行目前有5家,按规模从大到小排名依次是微众银行、网商银行、苏商银行、众邦银行、新网银行,在2024年末的资产总额分别为6517.76亿元、4710.35亿元、1375.54亿元、1235.31亿元、1036.29亿元。

2024年,行业整体资产规模普增,仅三湘银行、振兴银行及亿联银行资产规模下滑。营收与净利分化显著,三湘银行、振兴银行、中关村银行、蓝海银行、民商银行营收净利双降;裕民银行扭亏为盈,而亿联银行以 - 5.9 亿元净利润成为唯一亏损行。

作为蚂蚁集团旗下的头部民营银行,网商银行十年间依托互联网生态实现了规模的爆发式增长,但其不良率攀升、隐瞒监管处罚、隐私保护争议、委外暴力催收等问题,暴露出数字金融扩张背后的合规短板与治理漏洞。

民营银行在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等领域发挥差异化竞争优势,当普惠金融的初心与商业盈利的压力碰撞,当科技赋能的优势与数据安全的风险交织,网商银行如何在万亿市场中平衡发展与合规,如何在用户隐私保护与业务拓展间找到支点,不仅关乎千万小微客户的权益,更折射出整个民营银行行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深层挑战。未来,随着监管对互联网金融的持续收紧,这家背靠阿里的银行能否突破困局迎来巅峰,仍需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