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多少房子,才能凑够贝壳董事长的7亿年薪?观点
贝壳董事长的7亿天价年薪,太疯狂了!
3月18日,贝壳公布了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务业绩报告,让所有人都震惊不已。
2024年,贝壳的净利润暴跌至30%,而董事长彭永东的年薪却飙升至7亿元以上。
要知道,2021年5月24日,贝壳前董事长左晖,因病情恶化意外离世的第四天,彭永东才接替左晖,一跃成为新的掌舵人。
短短三年时间,彭永东的年薪就达到无数民众,一辈子也难以企及的高度。
他的年薪究竟为何如此之高,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潜规则”?
自从左晖离世后,贝壳的天就变了。
那时的贝壳正处于失去主心骨的缓冲期,也面临着疫情反复爆发、楼市行情下滑的困境。
同时,遭到浑水做空、反垄断风波、股东接连减持等一系列冲击,这给贝壳带来不小的挑战。
彼时的彭永东,成了贝壳的“拯救者”。
左晖最大的愿望,就是将贝壳打造成ACN模式,即经纪人合作网络。
他的本意,是为了打破信息垄断,通过将房产交易链条,拆分为多个角色,比如房源录入人、房源维护人等,让每个角色,根据贡献能够获得相应的佣金分成。
可彭永东上任后,贝壳从ACN模式,逐渐转向更加注重降本增效和平台抽佣的模式。
从2021年起,他开启多轮裁员,想尽快度过行业低谷,实现降本增效。
除了裁员,贝壳也从平台中抽取高额佣金,每单交易抽取12%~18%的平台费,门店还需按月缴纳系统使用费,即便没开单也照收不误。
反馈到业绩上,贝壳受房地产市场行情影响巨大,2021年和2022年的净利润连续亏损,分别是5.24亿元和13.86亿元。
2023年虽然实现盈利,净利润达到58.83亿元,但2024年再次下滑到40.65亿元。
反观董事长们的年薪,却呈“火箭式攀升”。
董事长彭永东的年薪,从2021年的847.8万元,暴涨至2023年的7.13亿元,他的个人年薪竟翻了84倍。
而联合创始人单一刚的年薪,从2021年的685.3万元,一路飙升至2023年的5.29亿元,三年共涨了近77倍,紧追彭永东之后。
他俩的年薪,加起来超12亿元,也就是贝壳2023年净利润的三分之一。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贝壳平台经纪人的规模约50万人,经测算,人均年收入约8万元,而彭永东的个人薪酬总额,相当于5000名经纪人全年收入的总和。
彭永东的天价薪酬,已然造成内外部的不满,不仅引起众人热议,甚至还出现恶评。
大量经纪人对高管的天价薪酬,感到愤愤不平。
在脉脉平台,“高管薪酬84倍增长”等话题引发超10万次讨论,有网友抱怨:“累死累活一个月才拿千把块,简直是天上地下的差距。”
关于贝壳高管利益分配不合理的讨论愈发激烈,这一切还得从左晖决定让彭永东当接班人开始说起。
1992年,左晖大学毕业,租房12年后,终于买了第一套房子。
这期间,他被中介骗得团团转,共搬过10次家,也正是这些糟糕的租房体验,让他看到了房屋中介产业的潜力,于是,他开始创业。
2001年,左晖在北京成立链家;2004年,他率先提出“不吃差价,签三方约”的铁律。
在那个同行靠信息差牟利的年代,链家主动将交易透明化,甚至要求经纪人带客户与业主直接面谈,这一“逆行”策略,让链家成为北京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中介。
2011年,链家开始践行真房源标准:“真实存在、真实委托、真实价格、真实信息”,成为二手房行业的龙头老大。
2018年,贝壳找房上线,2020年上市,左晖财富剧增,荣登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15名。
直到2021年,贝壳宣布不再需要租房中介费。
20年的深耕,左晖凭一己之力改变了整个行业,不仅是第一个提出服务标准的房产中介,还是第一个选拔高素质从业者的人,最大限度地为经纪人们赢得租户们的尊重。
就在一切势头向好发展时,左晖突如其来的病故,打破了原有的美好景象。
早在2013年,左晖就患有肺癌,之后,他就逐步放权,培养彭永东作为接班人。
2008年,左晖为链家信息化转型谋划时,与参与该项目的IBM咨询顾问彭永东相识,因能力与价值观契合,左晖邀其加盟链家。
2010年彭永东正式加入,主要负责“链家在线”的平台建设。
后来,他主导链家网的搭建,以及创立贝壳找房,左晖评价他兼具战略视野与落地能力,与贝壳发展需求高度匹配。
但没想到,在彭永东的带领下,贝壳正面临着业绩下滑、高管却持有天价薪酬的局面。
关于天价薪酬,贝壳的官方解释是,始终围绕“股权激励”计划展开。
2023年,彭永东的股份结算金额约7.01亿元,薪资等有1200万元,而单一刚的股权结算金额约5.25亿元,薪资等有385万元。
但面对房地产市场呈持续下行的状况,贝壳居然还要用如此高的股权金额来激励高管,这种说法显然引起了外界的质疑。
如果只看贝壳的股权情况,造成天价薪酬的原因,或与贝壳的股权制度有关。
贝壳采用的是,同股不同权的股权架构,指当一家公司发行不同类别的股票时,比如A类股和B类股,在投票权、分红权或其他权利上存在明显差异。
这种股权架构的好处是,贝壳高管们即使是持股比例不高,仍能掌控公司大部分的投票权。
根据贝壳上市的招股书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彭永东持有4.8%股权,拥有22.5%的投票权;而单一刚持有2.7%股权,拥有10.2%的投票权。
当年左晖去世时,他的家族信托将手中持有的股票权,委托给彭永东和单一刚,各占50%的百会合伙。
因此,彭永东和单一刚才有机会获得高薪。
而平台抽佣的“吸血机制”,也与天价年薪挂钩。
左晖建立的ACN机构,通过设立分佣机制,实现跨店经纪人的利益共享,这一举措曾被视为行业革命。
如今却被加盟商斥为“数字抽佣机”,因为起初贝壳ACN体系,的确提升了行业协作效率。但自2021年起,贝壳占据26%的二手房交易市场份额后,平台规则逐渐失衡。
2024年7月,据《南方都市报》报道称,广州南沙区的新房佣金抽成比例,上调至23%,导致加盟商利润锐减至30%。
这一举动,短期内可能会提升平台利润,但长期来说,将会加剧加盟商流失。
上海的一位房产经纪人,曾向《每日财报》的编辑部,爆料贝壳的垄断经营模式。
贝壳要求开发商只将楼盘给他们,也就是“独家”,如果开发商不同意,他们就不予合作。
同时,他们还要求自己的加盟店和直营店,不允许带客户看这个楼盘,阻止下游中介和客户的自由选择权。
贝壳凭借这种垄断地位,始终能维持高佣金率。
贝壳的股权制度和平台经济的“吸血机制”,让彭永东的薪酬一直居高不下,而他本人却沦为广大民众眼里“恶意抨击”的对象。
如今,身陷舆论风暴的彭永东,终于拿出了他的“杀手锏”。
4月17日,彭永东宣布捐赠900万股A类贝壳普通股,按照当日收盘价,折合4.68亿港元(约4.4亿元人民币),成为近年来中国居住服务行业中,金额最大的单笔捐赠。
彭永东的此次捐赠,从内看,是稳定军心。
他将50%的税后资金,定向用于居住服务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医疗健康福利,直接触达贝壳平台上,超50万名基层服务者的“生存焦虑”。
然而,这笔捐赠从外看,是塑造形象。
彭永东将剩余50%的税后资金,用于应届毕业生等租客群体的租房帮扶,这其实是他布局“信任经济”的关键棋子。
贝壳通过租金补贴、押金减免、租房保险等形式,试图将公益行为,转化为年轻客户的品牌信任资产。
彭永东的“杀手锏”能否转化为贝壳的“续命丹”,取决于这场信任经济布局,是停留在舆论操作层面,还是真正推动分佣机制、治理结构的深层变革。
当基层服务者开始计算“医疗补贴能否覆盖平台多抽的佣金”时,这场生态修补战才刚刚开始。
贝壳董事长7亿年薪的背后,暴露了一个行业最大的痛点,那就是行业发展不能只靠少数人暴富,而应该构建公平共享的共生生态。
唯有龙头率先破除抽成垄断,推动高层薪酬与基层权益联动,才能扭转行业的畸形生态,让“住有所居”的服务初心回归本质,而非资本增值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