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T观察网

月销仅百余辆,金标大众惨淡开局该如何收场?快讯

引子:ID.与众销量惨淡的关键原因,在于对市场和目标用户的定位不清。

文丨赵雨倩

图片丨网络

有车友调侃,“路上连宝宝巴士都见过了,却没看见过‘与众’”,这里指的正是大众(安徽)旗下的首款纯电车型——ID.与众。上市三个多月以来,ID.与众的销量可谓惨淡,以至于作为旁观者的网友都有些急了,直接提建议说:“没有卖不出去的车,只有卖不出的价格。”

销量数据显示,自7月17日正式上市,ID.与众在7-9月累计销量仅为373辆,8月销量甚至不过百。要知道,这款金标大众上市时的Slogan还是“ID.与众,与众不同”,现在看来,其在销量上的表现的确有些与众不同。

销量如此惨淡,与其产品缺乏竞争力颇有关系:作为一款新能源SUV,该车无论是空间表现、续航里程还是刹车配置都受到了消费者的诟病。不仅如此,ID.与众的价格也缺点诚意,20.99万元的起售价属实不算低。在此情况下,即便大众金标的确有它的“不同之处”,但在竞争激烈的国内新能源市场却根本不抗打,这也难怪有网友调侃:金标大众,更像是只在表面镶了一层金色。

可以说,大众(安徽)作为大众的“亲儿子”,不仅没充分利用好传统大众车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的优势,在大众体系内,其市场份额也受到了南北大众ID.4系列车型的挤压。比如,金标大众在产品和营销上没有突出与传统大众品牌的关联和传承,使得品牌资产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从价格和功能上看,产品之间的互补性也不强,如在价格区间上存在空白和重叠,无法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造成了内部产品间的竞争,而不是协同发展。

金标大众不仅在品牌层面与大众母品牌的关系很模糊,在产品层面标签也不突出,价格也缺乏竞争力,在宣传推广上更是暴露出没有准确锁定目标消费群体之短板,这些都是导致其市场竞争力不足的重要原因。而如今,其要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新能源市场中脱颖而出,明确自己的定位是关键。

打铁还需自身硬

官方虽尚未公布,但据销量数据显示,定位在紧凑型纯电SUV的ID.与众在2024年第三季度累计售出373辆,其中7月为175辆,8月为77辆,9月为121辆。而在整个新能源SUV市场中,特斯拉Model Y 9月国内销量高达4.8万辆,比亚迪海狮07 EV、小鹏G6等月均销量也在5000辆左右。对标ID.与众的紧凑型纯电SUV,国内市场上热销的比亚迪元PLUS、广汽埃安AION Y、吉利银河E5等车型,月销量也均过万。从销量上看,金标大众属实有些“与众不同”了。

造成此惨状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与其价格不匹配的产品竞争力。金标大众的车型起售价20.99万元属实较高,在这个价位区间里,消费者在市场上有太多选择,除了国产新能源的小鹏G6等主流车型,甚至还能买到昊铂HT、零跑C16这种跨级别的中大型SUV。

金标大众定位为紧凑型纯电SUV,轴距虽达到了2766mm,但对标比亚迪元PLUS的2720mm、广汽埃安AION Y和吉利银河E5的2750mm,也就仅比一般紧凑型车型稍大一点。实际内部空间相比同级别车型并无明显优势,无法满足消费者对空间的较高需求。同时,刹车配置问题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诟病。部分金标大众车型使用鼓刹,这在20万级别的车型上绝对是一个严重的减配行为,这让许多消费者都感到不满。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续航里程一向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之一。金标大众的车型续航里程虽然能满足日常的基本需求,但与一些竞品车型相比,其续航优势并不突出,还是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但金标大众的确也有它“与众不同”之处,比如它采用了800V碳化硅平台打造,搭载了骁龙8295车机芯片,配备了高阶智驾系统,外观设计也更加激进,还采用了金色大众车标。但如果不能在价格上占据优势,ID.与众的这些产品力是根本不够看的,单纯指望在表面“镶金”就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大家似乎并不买账,打铁还需自身硬,不然Slogan就只是噱头了。

“亲儿子”也未必吃香

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在紧凑型纯电SUV市场,大众(安徽)的ID.与众与一汽-大众的ID.4 CROZZ和上汽大众的ID.4 X都存在一定的竞争。它们在车身尺寸、续航等方面都相差不大,并且同样是基于MEB平台,低配是后驱,很多人在上市之初就认为ID.与众是ID.系列的换壳车。况且ID.4 CROZZ和ID.4 X这两款车型中配的价格还不到20万元,都比ID.与众的最低配价格要低。在经历过降价潮后,南北大众ID.4系列的价格更加占据优势,同期2024年7-9月,ID.4 CROZZ和ID.4 X的第三季度销量分别达到了9677辆和10267辆。

按理说,大众(安徽)才是大众的“亲儿子”,因为目前大众持有大众(安徽)75%的股权以及100%的公司管理权,在话语权的问题上绝对是南北大众所不能及的。但大众(安徽)作为大众在中国的第三个合资厂商,相比于一汽大众、上汽大众,消费者对大众(安徽)知之甚少,其在市场上的存在感也比较低,这使得ID.与众——大众(安徽)旗下的首款纯电车型,在品牌认知的起跑线上就已经落后了。

同时,大众(安徽)作为新品牌,销售网点相对较少,目前国内门店仅有几十家,与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相比,销售网点明显不足。销售网点的不足,意味着在售前、售后等方面都将处于劣势,特别是对于刚起步的大众(安徽),售后不便利的问题尤为突出。

金标大众作为新推出的系列,本意是想像传统大众车型那样享受到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的待遇,但在消费者的印象中,合资新能源车和国产新能源汽车差距还是比较大,而且这种差距是全方位的,包括价格、配置、动力、续航、智能驾驶等等。消费者对大众传统燃油车的认知和信任,一时间也难以直接转化到金标大众的新能源车型上。

弄清定位是关键

金标大众在大众品牌体系乃至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中如何定位的问题上明显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从品牌的角度来看,它与大众母品牌的关系模糊。传统大众品牌在燃油车领域的口碑很好,但金标大众在向新能源领域转型时,没有很好地将这种品牌信任延续下来。消费者已经习惯了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的品牌形象和产品定位,金标大众作为新的分支,没有很好地与它们区分开来,也没有明确自身在大众品牌家族中的高端地位。在消费者的认知中,大众品牌一直以来以较为亲民的形象和可靠的品质为主要特点。金标大众试图在大众品牌的基础上打造一种更高端的形象,但又没有完全脱离大众品牌的体系,使得其在品牌定位上既想借助大众的品牌影响力,又想突出自身的独特性,结果却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

而从产品的角度,金标大众车型在产品力上与普通大众车型的差异不够显著,无法给消费者带来明显的价值提升感。其价格定位又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相比普通大众车型有一定的提升,但与真正的豪华品牌车型相比,又有较大的差距,这使得消费者在选择时,会在追求更高品质的豪华品牌和更具性价比的普通大众品牌之间犹豫。

除此之外,金标大众没有准确地锁定自己的目标消费群体,这一点在营销推广上就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从其宣传和推广的方向来看,似乎既想吸引追求高端品质的消费者,又不想放弃大众品牌原有的消费群体,但这两类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动机是不同的。追求高端品质的消费者更看重品牌的豪华感、独特性和专属服务,而大众品牌的原有消费群体更注重产品的性价比和可靠性。金标大众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没有明确地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目标受众进行产品设计和市场推广,导致其市场定位很不清晰。

此次初来乍到就迎来当头一棒,也是让大众(安徽)认清了现实。大众(安徽)的CEO杨放表示,他们与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在市场定位和目标用户上有所区别,并采用了独特的价值策略。但目前好像并没有让人感受到“独特”所在,如今想要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市场中脱颖而出,找准自己的位置是关键。市场环境是动态变化的,消费者的需求、竞争对手的策略以及技术发展等因素都在不断演变,只有准确的定位才能为企业提供一个清晰的参照点,及时调整产品配方,以适应市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