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T观察网

低价童颜针救不了新氧:半年亏掉6900万,合作商曾涉质量违规,合规危机持续发酵观点

作者:信乔

审核:岚山

当互联网医美平台新氧以“2999元/支”的价格将万元级童颜针拉入“低价时代”时,创始人金星口中“推动行业正循环”的宣言,在持续扩大的亏损赤字与频发的合规问题面前,显得愈发苍白。这场被外界解读为“破釜沉舟”的价格战,非但未能成为扭转颓势的救命稻草,反而暴露了新氧在供应链失控、品控缺失与内控失效下的深层危机。

被主流厂商抛弃后的无奈选择

在医美童颜针赛道,国内获批的9款产品中,艾维岚、丽真然等主流品牌控价均在1.2万元以上,即便是定价偏低的斯弗妍,也未跌破万元门槛。而新氧“奇迹童颜3.0”2999元的定价,仅为行业均价的四分之一,看似颠覆性的价格背后,是两次低价尝试失败后被主流供应链集体“抛弃”的被动妥协。

回溯2025年4月,新氧首次涉足童颜针领域,将普丽妍原价1.68万元/支的产品压至4999元,直接打破市场价格体系。此举迅速引发厂商反弹,普丽妍不仅发函要求下架,更终止了所有供货合作,新氧首次低价尝试以断货潦草收场。短短两个月后,新氧卷土重来推出2.0版本,又将圣博玛旗下艾维岚产品从1.88万元/支降至5999元,再度触发厂商激烈抗议——圣博玛不仅终止合作,还联合行业协会控诉其“低价倾销”。

两次断供让新氧彻底看清:主流厂商绝不会容忍渠道商破坏价格规则。而彼时,新氧线上信息服务收入持续下滑,线下诊所急需爆款产品引流,在双重压力下,它不得不转向缺乏议价能力的中小厂商,西宏生物由此进入视野。但这家供应商的资质,却为后续的品控风险埋下隐患。公开信息显示,2025年5月,西宏生物刚因“未按规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保持有效运行,影响产品安全”,被江苏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立案处罚,没收金额8064元。处罚决定书明确指出,其行为违反《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关于生产企业需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生产过程需符合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要知道,医美注射类产品直接作用于人体真皮层,从原料采购时的透明质酸纯度把控,到生产过程中的万级无菌环境维持,再到出厂前的微生物、重金属检测,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用户安全。而西宏生物存在的质量体系缺陷,意味着这些关键环节可能处于“监管不足”状态。更值得警惕的是,新氧与西宏生物的合作并非临时起意——早在2023年7月,新氧就已选定西宏生物,并拿下其两款童颜针产品的十年独家代理权。2025年7月,双方进一步推进定制生产合作时,距离西宏生物被处罚仅过去两个月,如此仓促的合作节奏,难免引发消费者对产品安全性的担忧。

半年亏损6900万,每天“烧钱”38万

低价策略未能带来预期的“以价换量”,反而让新氧的盈利压力雪上加霜。2025年二季度财报显示,其连锁诊所业务毛利率仅为24.3%,远低于医美行业注射类项目50%以上的普遍水平,更无法与高端童颜针项目80%的毛利率相比。这种“低毛利换流量”的模式,在营收下滑的背景下,直接导致亏损规模激增。

2025年上半年财报数据更显刺眼:报告期内,新氧总收入约6.76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7.25亿元下滑6.8%;净亏损则从上年同期的229万元,扩大至6917.7万元,增幅高达29倍,创下近三年新高。简单换算可知,新氧在这半年里,每天平均亏损约38万元,现金流消耗速度令人咋舌。

从曾经的“医美平台第一股”到如今的“亏损大户”,新氧的坠落轨迹令人唏嘘。时间回到2019年,新氧成功登陆美股,成为国内首个上市的互联网医美平台,彼时其融资历程堪称顺遂——2014年获经纬中国A轮投资,2016年成为腾讯双百孵化项目,2018年完成E轮融资,创下当时医美行业单轮融资规模之最。但短短几年间,公司核心业务持续下滑,2024年推出的轻医美连锁品牌“新氧青春诊所”未能打开市场,新业务尚未形成盈利支撑,最终陷入“现金流快速消耗、核心业务下滑、新业务亏损”的恶性循环。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直言,从财务数据看,新氧正处于生死攸关的关键节点,此时的低价策略更像是高风险的市场突围,而非稳健的战略布局。

三月三罚,品牌公信力持续崩塌

如果说亏损与供应链问题是新氧的“内伤”,那么频发的合规问题则是不断侵蚀其品牌公信力的“外伤”。2025年6月至8月的三个月内,新氧关联企业接连三次被监管部门处罚,暴露了公司在快速扩张中严重的内控缺失。

6月,新氧持股42%的上海星颖医疗美容诊所在大众点评平台发布广告,宣称“童颜针注射后可维持5年效果”“100%安全无副作用”,不仅含有安全性保证的违规表述,还未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最终被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20万元。7月,新氧全资子公司海南一线大咖科技有限公司又通过微信公众号“新氧医美优选”发布夸大宣传,称“埋线提升术可消除所有皱纹”“热玛吉治疗后皮肤年轻10岁”,因违反《广告法》中“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的规定,被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15万元。8月,新氧持股49%的杭州联合丽格第六医疗美容医院,因未经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核准擅自开展病理科服务,为2名患者提供病理诊断,违反《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被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警告、罚款3万元,并责令停止违法执业活动。

医美行业本就处于强监管环境,消费者对安全性、专业性的关注度远高于价格。新氧关联企业接连触碰合规红线,不仅面临罚款压力,更严重的是消耗用户信任。柏文喜指出,低价或许能短期吸引流量,但医美用户决策的核心是安全、效果与服务体验,若以牺牲合规与质量为代价,最终只会损害品牌声誉。更值得警惕的是,低价策略容易引发行业恶性竞争,形成“低价—低质—用户流失”的恶性循环,难以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如今,新氧的“低价童颜针”仍在市场上推广,但供应链的隐患、持续扩大的亏损与频发的合规问题,已让这场突围之战充满不确定性。对于医美平台而言,失去用户信任就等于失去生存根基,新氧若不能及时补齐品控与合规的短板,仅靠低价吸引流量,恐怕难以扭转困局,甚至可能在这场高风险的博弈中加速坠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