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T观察网

我为什么不看好雷军的小米汽车?快讯

文章来源:稷下学者

官宣造车1003天以后,雷军于12月28日终于召开了小米汽车的第一场发布会。

近3个小时的发布会并没有满足大家的期待!

雷军按照惯例介绍了吊打友商的配置,而上市的时间待定,具体的价格更是未知。

想起小米的过往,看到发布会以后网友的评论,目睹了小米Su7的设计以后,小米汽车的未来更难被看好,为什么?

1.小米的品牌形象不利于小米造车

首先,“小米”这个名字本身就不够高端和大气。

对于一个面向C端用户的品牌,以“小”开头的名字是非常减分的,一个好的名字是勾起用户兴趣和打开购买欲的钥匙。

“小米”这个名字不适合用来做手机品牌的名称,更不适合做汽车品牌的名称。

同样以“小"命名的“小鹏”汽车就曾公开表示后悔用了“小鹏”这个品牌名。

其次,小米造车,还要看小米的品牌形象过往给用户留下了什么印象?

虽然小米手机一直渴望向高端突围,但是小米并没有给人留下高端上档次的品牌形象,“性价比”倒是成为了它永远撕不掉的标签。

对于性价比,雷军定义为:“同等性能价格最低,同等价钱性能最好”。

换句话说,相近的配置,贴上小米的品牌,价格只能卖得比别人低,不然对价格敏感的用户会马上用脚投票。

所以,小米造车以后,大家会对小米汽车的价格异常的关心;大家期待的小米汽车的价格就应该是便宜的,亲民的,让年轻人买得起的。

但是,小米第一款汽车Su7的定位是轿跑车型,且它的配置几乎是纯电轿车中拉满的存在,这也注定了小米汽车不会太便宜。

雷军坚定地说:“不要喊9万9了,不可能的!但凡有这种表现和配置的,都得40万以上!所以14万9也不用再讲了!”

假如小米入门版定价在20万以内,比如19.99万,能卖出多少不好评估,但是它的利润空间肯定会比较小,这就为盈利打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假如定价贵了,比如20-30万内,甚至是30万以上,那小米的品牌又不足以支撑“准豪车”级别的定位。

所以,品牌形象的“负面影响”会让小米汽车的定价成为一个比任何其他汽车品牌都更棘手的问题。

2.抄袭是原罪

12月27晚,多个城市的高楼大屏亮起了小米汽车的宣传语,“诚挚向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华为等先行者致敬”。

但是细心的网友发现大众旗下的“保时捷”在小米的致敬名单中缺席了,因为小米汽车看起来几乎就是保时捷“Taycan”的胞弟。

正脸对比(来源:虎嗅)

后背对比(来源:虎嗅)

侧颜对比

在如此神似的设计面前,难怪乎小米Su7会被戏称为“米时捷,保时米,年轻人的第一辆保时捷···

一位网友更是毫不客气的指出:

“小米Su7根本谈不上自主设计。国内新势力车企和传统车企都已经过了皮尺的时代,又出来这种返祖现象,米家就不觉得悲哀?雷总还好意思说交个朋友?”

相比较之下,创业初期筚路蓝缕的“蔚小理”都没有在设计上直接选择小米的“拿来主义”,而是选择了自主设计这条艰难但却正确的道路。

账户上储备超过1000亿现金的“家大业大”的小米,却直接选择了“抄越”保时捷的线路,那只能说明,在设计的问题上,小米“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小米对设计的不重视,早在做手机的时代就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

雷军早年做手机的时候喊出过“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的口号,这让小米手机的颜值成为了它的主要槽点之一。

雷军后来反思这样的做法“让小米手机被长久的贴上廉洁和‘low’的标签”。

尽管小米后续在设计方面做出了改观,但对于自主设计的投入和重视还是不够,在抄袭苹果的路上仍是乐而不疲!

苹果的产品为什么让人觉得是美的、是高端的、是拿得出手的,是别人看了就想要模仿抄袭的?

这跟乔布斯本人的一流的审美能力分不开,更与他对产品设计的极度重视息息相关。因为在乔布斯的时代,苹果的首席设计师乔尼·艾维的话语权是仅次于乔布斯的存在。

而小米的产品之所以不怎么拿得出手,与雷军的审美和品味有关,更与他对设计的轻视密不可分。

一把手可以不懂审美,但是不能不重视设计。

在过去,比亚迪的王传福在审美能力和设计的认知方面,与雷军有得一比。

认知其实是很难改变的!但是不知道2016年王传福经历了什么,他对于设计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2016年之前的比亚迪汽车,给人的感觉是粗糙和低端。

就在2016年,比亚迪请来了一个对比亚迪汽车的设计做出了革命的关键人物,即前奥迪首席设计师沃尔夫冈·约瑟夫·艾格

同时加入的还有另外两位负责汽车内外饰的国际知名设计大师:米开勒、洛佩兹。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比亚迪汉、唐、宋、海豚等车型的时候,不会再“以貌取车、先入为主”的把他们归类为“低端”。

雷军虽然已经吃过了手机设计上的亏,但他还是把对设计的轻视延续到了小米汽车身上。

这种轻视的态度在小米汽车的设计团队身上一览无余:

首席设计师李田原,2009年本科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2009年-2011年就职于长城华冠,2011年-2012年就职于PSA中国设计中心,2012年-2016年就职于宝马Designworks,2016年开始职于宝马i/M部门。

李田原设计的重磅车型是宝马的BWM-ix车型:

这样的颜值能撬动起多少人的购买欲望?

内饰设计总监Shin Muto,网上甚至都查不到公开资料,业界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外饰设计总监则是仇臻,本科毕业于江南大学,曾在通用泛亚技术中心与Techrules就职,随后进入Pforzheim大学。2017年获得保时捷,奔驰,大众,沃尔沃和标致的实习offer。

这就是操刀小米汽车的3位最主要的设计师!

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看起来足够年轻、网上的公开资料极少。

他们也许很有才华,但是他们现在的资历和能力很难撑起一家“有梦想”的车企的设计门面。

这三位“青年才俊”未来能不能成为设计大师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现在的身价相比较于国际知名设计大师一定···足够便宜!

在汽车设计方面,小米延续了“花小钱办大事”的做法。

一方面觉得设计不那么重要,不值得或是不舍得投入重金去打造自主的设计;一方面看到别人家好看的设计又忍不住想要拿过来“借鉴”,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米时捷”的设计真的不足为怪!

“抄袭”的作品不管有多漂亮,它终究也还是个“山寨”的产品,最终只能被打回到“低端”的种类里面去。

因为愿意花更多钱来买车的人群,他们对一辆车的要求已经超过了代步工具这个基本的需求,他们还希望一辆车的所代表的品牌形象、价值观、设计理念要能够承担起他们某方面的精神寄托,比如是“创新、精益求精、品味、优雅、不将就”等等。

未来的小米Su7的竞争对手将很可能是20-30万元这个期间内的车型。在这个价格带里,用户可以选择的有比亚迪·汉,特斯拉·Model 3, 极氪007,小鹏P7等等。

这些车也长得好看,关键是他们脸上还没有“抄袭”的标签。

3.手机尚可通过软件获利,汽车则不可以

早在特斯拉Model 3刚上市的2016年甚至更早以前,很多人就憧憬着把特斯拉当作是下一个苹果,认为未来的汽车将会像手机一样,主要的营收来自于软件。

到了2023年年末,这样的声音也仍然不绝于耳。

对此,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车载App将是一种伪需求。

原因不能分析和理解,因为汽车和手机具有可比性,更具有不可比性。

手机除了满足我们通话和拍照这样的基本需求之外,它更是我们上网的一个终端,它的软件属性已经远远超过了它的硬件属性;汽车除了作为一个出行的工具以外,它并不是我们上网和娱乐的最佳选择。

每天除了睡觉的8个小时,我们可以16个小时都抱着手机;但是人每天除了开车通行的那一两个小时,有多少时间还会选择待在自己的车里不出来?!

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电动汽车发展了十多年的时间,汽车上的应用软件,除了导航和音乐播放器这样的刚需之外,基本就没有什么车载app的身影了!

而对于自动驾驶来说,那应该是一项必答题而不是可选题。

自动驾驶的软件收费高的话,用户对于自动驾驶的付费意愿非常低;收费低的话,对于动辄十几万的汽车来说,营收贡献可谓是杯水车薪。

一言以蔽之,智能化和自动驾驶是未来汽车必须要有的标配,而且还应该免费。

手机时代小米尚可以依靠性价比卖手机,然后通过“应用商店、广告、预装”等方式获取软件层面的收入;在汽车时代,小米只能老老实实卖车,硬件作为营收和利润的主要来源,这无疑给小米汽车的未来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写在最后

小米汽车还有没有未来?

小米账上有1000多亿现金,只要策略和方式得当,不说成为全球前5,成为一家有影响力的车企至少还是可能的。

毕竟,成事在人!

但前提是,小米可能需要做到不仅以下几点:

1.摒弃“小米”,换一个更加大气的全新的品牌名称,撕掉性价比的标签;

2.重视“设计”的重要性,重视“原创设计”的重要性;

3.跳开做手机的思维惯性,摒弃堆料的做法;把精力集中于打造性能可靠、技术先进的硬件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