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T观察网

董璇代言!“五个女博士”再陷争议:普通食品饮料也能“祛皱紧致”?观点

一款售价350元两盒的“胶原蛋白升级肽2.0”,产品包装明明写着营养膳食补充剂(非食健),宣传话术却指向“祛皱淡斑紧致”等功效。消费者向北京时间财经投诉:喝了没效果,更担心“是不是被骗了”。

记者调查发现,这款由“五个女博士”推出的产品,既无保健食品批文,也无特殊化妆品注册、普通化妆品备案,却在宣传时喊出“紧致34%”“皱纹淡两根”“淡斑”等功效承诺。其背后,不仅缺失的科学依据,涉嫌虚假宣传、还有冒用北大官方及教授名义、被监管处罚过的前科。

这是一次对消费信任的再次试探,也是不法商家在功效宣传之间的边界模糊。这一切,必须被看清楚。

“紧致”“淡纹”背后,其实就是普通食品饮料

记者调查发现,以“五个女博士某电商平台旗舰店”为例,该店铺粉丝量为70.2万,其中售卖的“五个女博士升级肽2.0”(下称“该产品”)由明星董璇为形象代言人。

该产品详情资料显示为营养膳食补充剂(非食健),食品生产许可证为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为scl10612011610773(瓶装)、scl10642011400171(袋装)。咨询店铺客服该产品目前执行标准时,客服出示的包装资料显示为GB7101。据了解,该标准全称为《国家食品标准饮料》是针对国内市场上饮料类食品的安全要求所制定的一项法律标准。

旗舰店该产品详情介绍,8周真人实测,见证肌肤新升级。光泽度增加89.9%、角质层含水量增加38.86%、紧致度改善增加34.73%、皮肤弹性增加23.39%、细纹体积减少22.14%、粗糙度改善28.85%、鱼尾纹长度减少10.13%、色斑区域变浅12.3%、黑色素降低10.63%。

当询问店铺客服该产品有何效果,持续喝是否能补充胶原蛋白恢复弹性、光泽改善粗糙和紧致时,该客服给予了肯定的答复称需要坚持服用。而当询问是否喝完胶原蛋白就可以补充到面部时,该店铺客服更是直言:胶原蛋白进入身体后会全身分布,不仅作用面部,咱们的头发、指甲、骨骼中都含有胶原蛋白。

在“五个博士”短视频平台店铺的直播中,主播宣传带货该产品时直言,粗糙度改善28%脸上会细腻、细纹体积密度减少22%,深纹变浅,浅纹变淡,淡纹变没有,你脸上十个皱纹我让你少两根,每天晚上睡前喝一瓶。紧致度减少34%,针对的是面中凹陷泪沟纹、法令纹、印第安纹、川字纹皮肤松弛,也会紧一点、平一点、淡一点。两个月的时间皮肤就能紧致了饱满了显年轻了。

而根据《化妆品功效宣称和使用人群分类目录》显示“祛斑美白”功效为特殊用途化妆品,“紧致抗皱”功效为普通化妆品。《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第十七条指出,特殊化妆品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注册后方可生产、进口。国产普通化妆品应当在上市销售前向备案人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第九条表明具有抗皱、紧致、舒缓、控油、去角质、防断发和去屑功效,以及宣称温和(如无刺激)或量化指标(如功效宣称保持时间、功效宣称相关统计数据等)的化妆品,应当通过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试验方式,可以同时结合文献资料或研究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功效宣称评价。第十条则指出,具有祛斑美白、防晒、防脱发、祛痘、滋养和修护功效的化妆品,应当通过人体功效评价试验方式进行功效宣称评价。

很明显,“五个女博士”这款只拥有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食品饮料类型的胶原蛋白肽,在宣传过程中“出格”了。

此外,在“功效”之外,该产品还以“学术背景”“专家背书”作为营销重点。品牌宣传中,“五个女博士”团队由五名北京大学博士组成,使用“北京大学医学部李勇教授”为“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营养工程学院罗永康教授”为“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的头衔进行公开推广。在电商页面内容中,知名大学的学术资源被反复绑定,用于提升产品可信度。

早在2020年9月,北大医学部公开发文否认,称不仅青颜博识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五个女博士品牌运营主体)与北大医学部无任何投资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关系。宣传中涉及的北大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李勇教授亦明确表示其本人与该企业无合作、无授权,不存在对其研究成果进行成果转化事宜。同时北大医学部表示,“五个女博士”的五名人员均为北大医学部往届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其中二人疑似更名),以北大名义宣传的行为属其个人行为。

这也并非“五个女博士”品牌首次陷入舆论争议。早在2023年,该品牌就因广告宣传内容引发网络热议。其在地铁、电梯等公共场所投放“老公气我,喝”“熬夜追剧,喝”“又老一岁,喝”“喝五个女博士,都是你们逼的”等语句,被指存在消费性别情绪、贩卖焦虑与侮辱女性的嫌疑。因此,“五个女博士”被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介入调查,罚款40万元。

彼时,澎湃新闻亦曾报道揭露“五个女博士”旗下产品并无保健食品备案,产品包装上也标识执行gbt31326植物饮料食品标准,但其在各类传播中不断强调产品美白、解决皮肤松弛等功效。

综上所述,目前来看,“五个女博士”的问题已经是反复的老毛病了。仅以其电商平台旗舰店为例,该产品基础款2盒装售价为350元,显示该产品整体销量已经达到8000+,其中利润不言而喻。

律师解读:虚假宣传与冒用背书,多重违法事实成立可索赔

对于“五个女博士”上述所出现的问题,在法律上也有明确红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三条规定,食品广告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北京市炜衡(贵阳)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龙红介绍北京时间财经采访时指出,普通食品的宣传应仅限于介绍其感官特征、营养成分、制作工艺等,如“富含胶原蛋白”、“口感顺滑”等。一旦使用“淡斑”、“降低黑色素”等具有明确的皮肤疾病治疗或美容功效的医学用语,就构成了对疾病治疗功能的暗示和宣称,这属于保健食品或药品的范畴。普通食品进行此类宣传,即属于违法。

除了违法功效宣传外,另一个高频元素是“专家与高校背书”。

对此,北京百瑞(深圳)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唐萍在接受北京时间财经采访时指出,如果商家未经许可,擅自使用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及专家教授的名义宣传产品,容易造成社会公众误认,进而影响相关机构声誉,涉嫌侵犯名誉权。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七条规定“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名称(包括简称、字号等)、姓名(包括笔名、艺名、网名、译名等);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以及第九条之规定“禁止对商品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该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

龙红进一步补充,根据《民法典》第1024条,法人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其名誉。高校作为法人主体,其社会评价因冒用行为受损时(如误导公众认为校方与劣质产品有关联),可主张侵权责任。反不正当竞争法》第7条明确禁止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名称(如高校名称)造成市场混淆。涉事产品通过“傍名校”获取商业优势,属于典型的“商业混淆”行为‌。

对于消费者而言,龙红认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四条,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消费者可以依照国家规定、当事人约定退货,或者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商家若存在欺诈行为,消费者有权要求“退一赔三”。

在监管层面,如果企业未对上述问题进行整改,可能面临的处罚也已有明确依据。龙红指出:有以下四种:

一、行政处罚措施: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虚假宣传行为可处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者可处10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罚款:‌

二、‌产品下架与停止销售‌,市场监管部门可责令立即停止销售侵权产品‌,即使产品已下架,仍可能面临处罚:‌

三、‌资质吊销‌,建筑行业等特殊领域还可能被吊销专业资质证书:‌

四、其他行政处罚,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适用于特定行业)。

专家提醒:胶原蛋白肽“喝进嘴”未必“补上脸”

“五个女博士”的相关产品涉嫌虚假宣传以及对应的法律条款已经清楚,那么这个胶原蛋白肽到底是什么?对人体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知名产业时评人彭德宇表示,胶原蛋白本身是一种构成人体皮肤、关节、肌腱和骨骼的重要结构蛋白,占据真皮层约70%的比例。正因为它与皮肤弹性、水分保持等特性有关,口服胶原蛋白产品才被赋予“抗老”“紧致”“美白”等多种功能想象。而所谓“胶原蛋白肽”,则是胶原蛋白经过酶解后形成的小分子肽段,也被称为“切碎后的胶原蛋白”。

这一结构变化的背后,是否意味着吸收能力的提升?是否代表进入身体后就能被“定向运输”至皮肤?在消费者关注的“喝了能补脸”这一核心诉求上,研究结论并不一致。

科普中国专家,国家高级食品检验师,知名食品安全科普大V 王思露接受北京时间财经采访时表示,针对于胶原蛋白肽对皮肤的积极作用来讲,需要客观看待“剂量”和“作用”的事实,并非你吃了胶原蛋白肽就会有明显且超强的皮肤美化、抗衰来作用。

“皱纹和弹性的改善,更复杂一些:指标数字有变化,但可能看不出来。简单来说,想要通过喝胶原蛋白肽达到变年轻这个效果,还是要做好心理准备,预期不要抱太高,不见得看得见效果。而对于‘五个女博士’产品中宣称的‘紧致’‘淡斑’‘祛皱’等功效数据存在夸大引导,不同的体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胶原蛋白肽类型都会导致较大差异,不会有一样的作用,对于皮肤的好处拿数据说事情,纯属有目的性的引导,存在商业夸大。”王思露说到。

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会专家组成员,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工学博士刘少伟此前接受凤凰网《风暴眼》采访时表示,很多口服胶原蛋白产品所宣传的小分子、低聚肽等等概念,其实只是通过生产工艺替代了肠胃,提前把胶原蛋白消化了,分解成二肽、三肽或氨基酸等产物,但如果消化系统没有任何问题,吃这种产品和直接吃原始的胶原蛋白没有任何区别。“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胶原蛋白肽能直接进入细胞,有些研究是体外研究,小分子肽可以和其它免疫分子结合进入细胞。对于胶原蛋白来讲,胶原蛋白肽和小分子肽不是一个物质。而且小分子肽也没有得到公认能够进入细胞。”也就是说,不管吃胶原蛋白还是多肽,最后能被人体利用的也只能是氨基酸。

值得注意是的,据刘少伟观察,在市场上,胶原蛋白肽本身价格不高,制作工艺成本也与其他饮料工艺没有区别。成本低、毛利高的特点与保健品类似,因为缺乏辨别能力,消费者自身短期难证实效果,因而“功效型食品”成为一些商家的“捷径”,摸准消费者痛点用营销手段便能塑造用户心智,获得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