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乐宝从500亿目标到招股书难产,624天卡在了哪里?观点
作者:信乔
审核:岚山
在乳业竞争的赛道上,君乐宝一直怀揣着上市的梦想,2022年便立下壮志,计划在2025年实现500亿元销售额的同时完成上市。然而,从2023年12月28日启动A股IPO辅导至今,624天已悄然流逝,招股书却依旧石沉大海,上市之路迷雾重重。
渴望上市,却进度迟缓
君乐宝对上市的渴望由来已久。早在2008年,创始人魏立华就为上市做好准备,无奈“三聚氰胺事件”让这一计划化为泡影。后来君乐宝被蒙牛收购,上市计划搁置。直到2019年,君乐宝以高价赎回股权,脱离蒙牛,开启独立发展之路,并再次将上市提上日程。
为了达成上市目标,君乐宝做了诸多努力。引入红杉资本中国、中秦兴龙、河北建投基金等投资机构,完成多轮融资,为企业发展注入资金。同时,进行股份制改造,变更企业名称和类型,增加注册资本,一系列动作都在表明其上市的决心。
当地政府也对君乐宝寄予厚望,从政策支持到真金白银的投入,全力助推其上市。然而,现实却很残酷,君乐宝的辅导期远超A股IPO排队企业平均水平,上市进度严重滞后。
历史遗留,信任难消
君乐宝与三鹿的渊源始终是其发展道路上挥之不去的阴影。1999年至2008年期间,三鹿集团持有君乐宝33%的股份,君乐宝成为三鹿子公司,产品包装印有“三鹿·君乐宝”商标。虽在“三聚氰胺事件”中君乐宝产品未检出问题并紧急回购股权,但消费者对其品牌信誉和产品质量的质疑从未彻底消除。
即便多年过去,每当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被提及,君乐宝总会被卷入舆论漩涡。今年6月的“早产奶”丑闻,以及黑猫投诉平台上超1600条与产品品质相关的投诉,都在不断侵蚀消费者的信任,也让投资者和监管层对其上市持谨慎态度。
激进扩张,隐患重重
近年来,君乐宝开启激进的扩张模式,频繁进行投资并购。从2021年投资思克奇,到2022年收购来思尔乳业和银桥乳业,再到2023年多起对外投资,收购动作愈发频繁。
大规模的收并购虽能快速扩大规模,但也带来诸多风险。乳业分析师宋亮指出,持续并购对企业长期发展风险较大,被收购企业能否融入君乐宝的生产体系存在不确定性。监管层在IPO审核时,会对企业业务聚焦度、资源整合能力和财务稳健性严格审查,君乐宝频繁的并购行为无疑增加了审核的不确定性。
财务承压,前路坎坷
君乐宝的财务状况也不容乐观,高负债率成为其上市的一大阻碍。2022年末,其资产负债率高达78%,远超行业内18家上市乳企平均45.06%的资产负债率。蒙牛乳业为57.52%,伊利股份为58.66%,中国飞鹤为28.27%,相比之下,君乐宝的负债压力巨大。
持续收购还带来商誉风险,一旦并购企业业绩未达预期,商誉减值将直接影响利润,进一步削弱财务稳健性。在乳制品行业进入调整周期的当下,这些财务问题让资本市场顾虑重重,监管层审核也更加谨慎。
乳业寒冬,上市艰难
君乐宝的上市困境并非个例,整个乳业IPO都陷入“冰封期”。自2022年5月阳光乳业登陆深交所主板后,A股主板和创业板再无乳企成功上市。多数乳企的IPO要么停滞,要么失败。
头部乳企早已占据资本市场,剩下冲刺IPO的多为区域性品牌,规模和盈利能力有限,难以达到上市高标准。而且,中小乳企普遍存在财务合规短板,菊乐股份因业绩波动、信息披露等问题撤回申请材料,百菲乳业因募投项目可行性与持续盈利能力遭质疑而中止审核。
注册制实施后,对上市主体要求更严。乳业本身产能过剩,上市融资可能进一步加剧这一问题,监管层对乳企上市更为审慎。
在众多积极寻求IPO的乳企中,百菲乳业、菊乐股份、南方乳业等都在不断尝试,积极推进上市进程。相比之下,君乐宝的IPO却一直停滞不前,距离2025年结束仅剩不到4个月,想要完成上市计划,难度可想而知。君乐宝若想成功上市,必须尽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优化财务状况,提升企业综合实力,方能在资本市场的大门前赢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