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T观察网

「付费权益」这门生意,飞猪技高一筹观点

想做权益的,都应该去学学飞猪。

一个自诩看遍套路的互金老鸟,居然在互联网吃了个大亏,买个火车票,毫无知情让人狠狠扣了笔权益费。

松子同学好歹是干互金产品出身的,从来不会轻易上简单的当。

这回对方确实技高一筹,我惭愧,我反省。

于是松子同学下来仔细研究了飞猪、去哪儿这些第三方互联网平台的权益模式后,我发现:

互金的各位运营大神和产品经理也都应该感到惭愧。

今天先以飞猪为例,来看看互联网出行场景的巨头们把「付费权益」到底玩得有多溜——

有时间的看下这个用户体验流程,不耐烦的可直接下滑看第二部分的“亮点”总结。

那可真是比互金的尺度大多了。

金融业务做点三方权益因为本身就被强监管而战战兢兢,不是讲究行权率,就是弹屏强提醒。

而今天很多活跃用户上亿的互联网巨头们,却躺在这块巨大的权益蛋糕上,自由自在地大快朵颐。

01 闯入飞猪光速抢票”的局

在这件事之前,我在出行这块一直互联网平台忠实用户,生活用美团、出行用飞猪,都是固定习惯。

9月中旬,我计划抢一张国庆回家的动车票,给你们展示一下,抢票有三类选项:

第一行“全能抢票”,号称“高速抢票特权”,送一堆大概率没用的券。我能上这当嘛,PASS。

第三行,“专人抢票”服务,咱也用不上,PASS。

于是我习惯性选择了中间平平无奇的“登录12306抢票”,进入页面、选好乘车人,点了下抢票。

下一秒,订单就显示已经开始抢票了,丝滑的完成了抢票。

这里没有付费过程——

因为飞猪和支付宝的深度绑定的自动扣费模式,是完全不需要跳出收银台、输入密码、告诉支付结果。

直到第二天上午,抢票下单都快24小时了,飞猪才鬼鬼祟祟地在支付宝对这笔抢票中的分开进行了两笔自动扣款。

而巧的是,那天上午我一直在酒店待着没出门,正好在看手机,正好打开了支付宝,正好最近消息中滚出了两条毫无起眼的支付信息——

一条是166元,一条是60元。

前者我反应过来应该是火车票,后者“飞猪预约购票权益套餐”,扣费商户名称为“驰行**店”。

我百思不得其解,我这么抠搜的人,绝对没有勾选任何三方服务,而且我的飞猪订单金额显示为164元啊!

我登录飞猪APP查看了当月所有订单,愣是没找到这个60块是什么东西、何时买的。

然后我感觉自己的智商受到了打击。

我试图找第三方支付查询,支付宝要么把我踢皮球给飞猪,要么以隐私为由拒绝我提供交易对手商户信息。

在这行干了这么多年,不知道什么时候查询自己的交易明细中交易对手名称也成了对方隐私了,可笑。

我调取了支付宝交易明细单,里面交易时间显示的是第一天订单下单时间,而不是第二天的扣费时间,且对方商户名字依然保护性打码。

果然,阿里一家亲。

我想,要这是个第三方商户应该不会这么护短吧。

以前我支付宝也经常被别的某些平台会员默认连续扣款了,支付宝都直接说退就退,投诉了还得扣三方商户的分。

但这笔钱,支付宝把我踢飞猪,飞猪也拒绝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我的另一位朋友,在去哪儿上发生了类似的遭遇。但他更惨,去哪儿给他抢了一张距离开车时间太短已经进不去站的票,并拒绝退掉抢票权益费。

02 三招无感扣费:默认勾选、时间差、订单掩盖

生气归生气,但我本着学习精神飞猪总结了一些权益产品创收“亮点”,给大家上点干货学习一下:

第一,飞猪把权益默认勾选玩出花了。

不光默认,还把抢票特权藏在深处,从车次信息、作为信息、联系人、权益、支付方式……如果你不是从头划拉到尾,每一屏都认认真真看完,是注意不到抢票特权那一栏怎么就默认变成了最后面的“光速抢票”的。

这是一种经典的行为模式“陷阱”:先培养你的下单习惯,然后改变他的权益购买路径:

以前我抢票默认都在普通抢票,最多下单的时候反复暗示可以加点钱提速,现在直接替我安排了。

平时不多点就行了,现在在国庆这种出行高峰,抢票都是电光火石之间,先套你一脖子,你不想上当,就还得一个套一个套自己解。

第二,飞猪权益支付无感玩出花了,做了扣费延迟时间差。

飞猪和支付宝啥关系,大家都理解,有自动捆绑很方便。但一般支付逻辑都是下单即时支付,但飞猪权益抢票权益可不是,巧妙地打了个时间差,还把订单分成两笔。

利用大数据,计算出抢票用户查看手机APP相对不活跃的时间段来扣费,降低感知——这个有可能是从互金行业借鉴的。

经测试发现,如果是正常买票订单下单付费,不但有完整扣费流程跳转,也不存在订单时间和扣费时间这么刻意的时间差。

抢票订单也可以实时扣费嘛,为什么不实时扣费而是选一个还没抢到票的其他时间?

原因昭然若揭。

第三,飞猪还在抢票权益订单页面玩出花了。飞猪权益业务在订单上巧妙设计了两个认知“陷阱”:

来源:飞猪APP抢票页面入口截图

第一是抢票下单页面设计刻意减弱了关键扣费服务信息。除了第一屏是购票相关关键信息,后面内容尽可能做得够复杂、信息点眼花缭乱、页面够长,说实话,就飞猪这页面,谁看谁不迷糊啊。

没人能在抢票这个短短几秒的决策时间内看得想读论文一样谨慎,就会被以前行为习惯陷阱套住,点几个固定的位置——结果被视觉习惯和行为习惯给套住了。

你以为第一次避开了“全能抢票”和“专人抢票”,选了个普普通通的登录12306抢票,再躲过了支付时的意外险销售,就没套路了。

结果前面这些才是烟雾弹作用——这是心理战术。

客观讲,这帮互联网做权益中收业务的运营和产品,真有点东西。

虽然不一定是什么特别好的东西。

第二是订单留了个后手,多少人像我一样可能看到支付信息回过味来了,也轻易查不出这笔钱在哪儿。

不信你看,我被支付宝踢皮球去查到的飞猪APP订单:

来源:飞猪APP历史抢票订单查询页面

仅仅164元!!!

再次降低了我的警惕:看来和飞猪没关系呀,可能还是有别的消费忘记了。

我不光不知道多扣那60元体现在哪里,我甚至不知道为什么是订单显示是164元而不是实际支出的火车票166元。

找了半天,终于发现订单详情里的价格用彩色加粗字体显示了车票费用,而那60元,以非常低调的形式在订单的中间某个不起眼的地方。

来源:飞猪订单页详情

看看,这精妙的UI,飞猪也有点东西。

03 “抢票特权压根没有特权

上面说了这么多,可飞猪抢票最大的问题压根都不是这些。

最大的问题是:

各种优先、提速作用的“抢票特权”压根没有“特权”。

准确来说,不光飞猪,去哪儿、携程或者其他任何第三方抢票软件在这一点上都没有“特权”。

松子同学与12306铁路官方客服求证,对方否了特权一说并且证实:“12306铁路官方从未与任何第三方机构合作。”

12306铁路官方客服向松子同学解释,某些第三方互联网平台让客户付一些附加费用能“优先”或者“提速”抢到车票,但“第三方平台同样也是排队候补,(乘车人)自己通过铁路12306官方渠道其实是一样的。”

这难道不比贷款平台的权益路子野多了?

我上安逸花冲个9块9的会员好歹还能看小说和短剧呢,人没有的功能至少现在不瞎说啊。

这事儿之后,我向飞猪致电投诉。

然后飞猪尊贵的F4会员打了两个投诉电话、换了三个客服,最后告诉我“您说的问题由于我无法解决,我先挂机了。”

就离谱,互联网又不是无人区。

这些头部互联网平台的抢票附加权益,不比贷款行业的权益赚得更多更容易吗?

以2025年春节假期8天为例,公开数据显示铁路客运量达9626万人次,这其中有多少人通过第三方平台购票,又被稀里糊涂收了抢票权益费?

就按飞猪这个60元/单人/单次的光速抢票收费标准,“飞猪们”能创造多少能赚多少权益服务费?

学吧,飞猪你们就学吧,一学一个不吱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