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密算等16家机构联合发布《密态计算白皮书》 回应五大认知误区观点
数据要素建设提速的背景下,密态计算在多个行业实现突破性应用,从技术验证阶段迈向规模化商业落地,然而产业界仍存在一些误解。9月12日,在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上,蚂蚁密算、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16家国内顶级产学研机构联合发布《密态计算技术白皮书》,披露密态计算在降低成本、提高安全、规模化应用、互联互通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回应业界的五大关键认知误区。
当下,数据可信流通正从顶层设计加速迈向产业落地,创新技术也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然而,对新技术的认知误区仍普遍存在,成为推广与落地的“隐形门槛”。今年初,国家数据局发布首批数据领域常用名词解释,对新技术概念进行了普及和推广。根据该解释,“密态计算是指通过综合利用密码学、可信硬件和系统安全相关技术,实现计算过程数据可用不可见,计算结果能够保持密态化,以支持构建复杂组合计算,实现计算全链路保障,防止数据泄漏和滥用”。
为了推动密态计算在产业界的应用,蚂蚁密算、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及国家信息技术安全研究中心、深圳国家金融科技测评中心等16家产学研界机构,联合发布《密态计算技术白皮书》。蚂蚁集团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安全官、蚂蚁密算董事长韦韬表示,密态计算已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技术”,而是具备大规模商业化部署能力的新一代数据安全基础设施,有望成为推动数据要素安全流通的关键力量。
成本高企,是围绕密态计算的最大误区之一。《白皮书》指出,传统观念认为密态计算成本高昂、时间开销大,但其实际性能已逼近明文计算。目前,密态通用计算成本已降至明文分布式计算成本的1.5倍以下,而密态大模型推理成本更降至传统明文推理的1.2 倍以内,在金融、医疗等领域已低于数据流通业务价值的5%,数据要素规模化流通利用已无阻碍。
成本的大幅优化得益于技术架构与基础设施的双重创新。《白皮书》提到,通过引入硬件可信根、优化密码协议,密态计算变革了网络交互和计算模式,使计算成本显著降低。同时,该技术具备高兼容性,可无缝集成现有主流计算框架,开发者无需改变编程习惯即可快速构建高安全等级应用,极大降低了技术门槛和迁移成本,中小企业也能“即开即用”地保障数据流通安全。韦韬表示,“密态计算的低成本特征,使得安全不再是阻碍数据流通利用的成本负担,而是推动数据要素规模化流通的赋能型技术。”
此外,密态计算正帮助数据流通从“主体信任”转向“技术信任”。传统信息系统权限以运维人员(管理员)为中心,当数据进入外循环流通,就会出现运维人员与数据提供方不一致的情况。在没有密态计算的情况下,数据只传递给自己相信的人,即“主体信任”机制,导致数据流通范围受限,逐渐趋于停滞。《白皮书》指出,密态计算体系通过技术手段,限制运维人员和数据研发方的权限,从根本上杜绝数据滥用风险,实现“管理平权”。
密态计算的安全防护范围有多大?多方安全计算和联邦学习等传统隐私保护计算技术因为性能和复杂度等原因,其“数据可用不可见”仅能保护计算环节,难以对计算结果进行保护,这也极大地限制了它们在大数据融合、大模型训推中的应用范围。《白皮书》则强调最新的密态计算技术已将保障拓展到全链路,从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到密钥管理等环节均需完成密态可信改造,贯穿数据汇聚、传输、存储、计算和结果返回的全过程。
目前,密态计算已在政务、医疗、农业等多领域规模化落地。杭州密算中心作为全国首个密态计算中心,支持公共数据与产业数据密态融合;“农户秒贷”项目通过密态计算实现土地、农户身份、遥感风控等多源敏感数据的安全可信融合,服务超760万农户;全国首个“医保+商保”清分结算中心依托密态可信数据空间,推动医保数据赋能商保,大幅提升就医结算效率。
在开源开放上,《白皮书》指出,目前行业头部机构正携手制定统一标准,开源核心框架,构建通用安全评估体系。蚂蚁密算发起成立隐语开源社区,与美团、vivo、小米,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机构和高校合作开展社区共建,推动隐私保护计算技术发展与产业应用,加速实现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