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行罚单到用户“血泪”:宜享花的“套路贷”版图正在吞噬多少家庭?观点
央广网报道,湖北的黄先生在宜享花 APP上查询可贷额度后,未点击借款按钮,也未签署电子合同,几小时后却收到了99900元的到账通知。
首发|明见局
作者|张典
在数字金融快速发展的当下,各类贷款 APP 以 “便捷高效”“低息惠民” 为宣传点进入市场。不过,部分平台偏离了金融服务的初衷,对消费者权益造成影响。其中,宜信系公司推出的贷款产品 “宜享花”,因强制放款、利率相关争议及催收方式等问题多次引发关注。
强制放款?消费者“被借贷”
有用户反馈,本只是想了解自身可贷额度,未进行借款操作、也未签署电子合同,却收到了平台的放款。
据央广网此前报道,这样的情况并非偶然,湖北的黄先生就有过类似经历。他在宜享花 APP上查询可贷额度后,未点击借款按钮,也未签署电子合同,几小时后却收到了99900元的到账通知。
报道中显示,该笔款项的年利率为23.99%,当他提出立即还款时客服表示 “需等待至第三个还款日后才能申请提前结清”,这意味着他不得不额外承担相应利息。
从金融服务的基本原则来看,借贷行为应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充分保障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而将用户的查询行为通过技术预设转化为借款事实,可能导致用户在非自愿情况下产生债务,这与上述原则存在偏差。
值得关注的是,宜信微佳科技公司最初称 “所有操作均由用户自主完成”,在受到舆论关注后,又调整回应并同意退款。这种前后不一致的表述,反映出其对相关业务操作合规性的认知存在变化,也引发了对其是否充分规范业务流程的讨论。
违规被罚,利率宣传存争议
202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对宜信旗下海南宜信普惠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处以62.5万元罚款,处罚理由为 “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及相关管理规定”,时任高管伍某润亦被处以10万元罚款。该处罚的产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相关主体在用户数据安全管理方面长期存在的合规隐患。
从过往情况来看,宜享花及其关联产品在信息合规领域曾多次出现需要改进的情形。2021年,“宜享花”因违规收集用户通讯录、地理位置等敏感信息,被海南省网信办要求整改;2019年,其关联产品“宜人贷借款”因信息收集问题未按要求整改,被中消协列为典型案例通报。此类情况不仅可能导致用户隐私权受损,还可能对个人财产安全构成潜在风险。
此外,宜享花在宣传中提及“年利率 7.2%-23.99%”,这一区间具有一定吸引力,但部分用户反馈,实际借款后产生的成本与宣传存在差异。
据悉,重庆的王女士通过宜享花借款33600元,分12期还款,每期还款3177元,而在借款三天后,系统新增了2361元的“权益礼包”还款项。经核算,包含该笔附加费用后,实际年化利率达到35.9%,接近相关利率上限。
进一步了解发现,这些以“权益费”“担保费”为名的附加成本,收款方多为优赛恒创科技发展公司。根据工商信息,该公司与宜信系存在较深关联,其前身为宜信旗下的宜人恒业科技。
据业界相关人士透露,这种“贷款主体与收费主体分离”的模式,可能通过拆分费用的方式,使得用户对实际利率的认知产生偏差,进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承担了超出预期的成本。
暴力催收下合规挑战与发展反思
在借贷纠纷处理过程中,宜享花的催收环节存在较多争议。据黑猫投诉平台信息,涉及该平台外包催收团队的投诉已超2000条,具体包括:部分用户在自身可正常联系的情况下,其亲友接到关于债务的告知电话;有用户反映被催收人员以公检法名义相威胁,称“不还款将面临强制措施”;还有用户的借贷信息被透露给工作单位,导致其职业发展受到影响等。
我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对催收非法债务的行为有明确规范,其中规定,使用暴力、胁迫方法催收高利贷等非法债务,情节严重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作为宜享花运营主体的宜人智科,其2024年财报显示,尽管营收同比增长18.59%至58.06亿元,但净利润同比下滑23.94%;同时,公司计提的或有负债拨备金同比增幅达3122%,增至8.69亿元。
这一数据变化,与平台累计超2.6万条的黑猫投诉记录及啄木鸟平台上628条针对宜信系产品的投诉形成呼应,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用户体验与平台发展之间的张力。
从放款环节的争议到利率相关问题,从信息合规风险到催收方式引发的不满,宜享花暴露出的系列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互联网贷款平台在业务开展中对合规性与消费者权益的重视不足。
当前监管环境持续完善,任何试图通过规避监管、损害消费者权益获取利益的行为都将面临相应约束。对消费者而言,选择合规金融机构、提升风险防范意识,是避免陷入借贷纠纷的重要前提;对相关平台而言,唯有切实整改不合规行为,回归金融服务的本质,才能构建可持续的发展基础。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既需要监管体系的有效约束,也离不开市场主体对诚信原则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