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遭官媒点名,6年未融资的轻松筹何去何从?互联网+
来源:金融虎网 文/四斤
近日,新华社发文,对大病众筹平台“抽佣”问题提出关切。文章中提到,有求助者募捐1万却被抽走八千。
这起事件指向了今年了4月“1818黄金眼”的报道。据当时的报道,浙江杭州陈先生的儿子患白血病,“轻松筹”顾问李某找到陈先生说可以帮忙。筹得1万元后,陈先生却遭李某索要8千元“手续费”。
这起事件最终也随着轻松筹的公开致歉而平息。如今,官媒点名,再度让轻松筹等众筹平台受到关注。
商业模式的质疑
新华社的文章,直指大病众筹的筹款顾问问题。
查询轻松筹的官网可以看到,其标榜着0服务费,但据悉,网络大病众筹平台往往会聘请筹款顾问,为筹款人提供咨询和指导服务。部分顾问抓住筹款人急需用钱的心理,通过贩卖流量焦虑,把众筹链接推广进行明码标价,通过给筹款人提供链接转发推广服务牟利,日收入可达上千元。
实际上,筹款顾问的问题已经不止一次登上热搜。去年,“大病众筹职业推广人最多抽成70%”“起底大病筹款灰色链条”等词条引发关注。时至今日,在黑猫等投诉平台上,关于服务费过高、扣款的投诉依然时有发生。
而这一系列乱象的背后,关于大病众筹商业模式的质疑始终存在。有行业公司高管曾公开表示,平台的核心本质是一个免费的互联网个人大病求助工具。既然是平台,就会存在推荐位、曝光度、流量等问题,这些都会最终导致灰色地带。
新华社提到了目前对于大病众筹监管的困境。我国适用网络公益众筹的法律以慈善法为主,但众筹平台不是慈善组织,个人求助也不是慈善募捐,不适用于慈善法相关规定。并且,监管主体还存在责权不清的问题,部分环节还处于“三不管”地带。
相关问题的持续暴露,监管也在持续填补空白地带。2020年9月,中国银保监就发文指出,部分网络互助平台会员数量庞大,属于非持牌经营,涉众风险不容忽视,部分前置收费模式平台形成沉淀资金,存在跑路风险。2022年12月27日,慈善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审议。草案在附则中新增了关于个人求助和个人求助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规定。
在这种情况下,慈善众筹平台的经营愈发敏感。
悄然更名“轻松怡康”
相比于其他平台,轻松集团始终聚焦到流量的生意上。
2016年4月,轻松互助上线,成为国内最早成立的互助社区之一。根据光大证券研报,轻松互助会员数一度突破6000万,成为网络互助市场第三名。然而,因为定位模糊、非法资金池等风险,互助模式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轻松互助宣布于2021年3月24日18点正式关停。
2016年年底,轻松集团终于取得保险经纪牌照,推出“轻松保”业务,开始涉足互联网保险市场。根据官网,轻松保先后与国内多家专业保险公司达成合作,取得了单款保险产品购买转化率高达13%,单月规模保费突破3亿的好成绩。
2020年,轻松集团入股银川朵尔互联网医院有限公司持股70%。最新的工商信息显示,轻松集团旗下另一家公司北京轻松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企业名称变更为北京轻松怡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力健康和保险板块的趋势很明显。
截至目前,轻松集团已经构建了涵盖智能营销、智能风控、智能顾问、电子病历四大板块的轻松大脑(AI Care),向上可对接互联网保险、多元行销、轻松筹业务、健康商城、朵尔互联网医院、朵尔大药房、轻松公益、会员服务八大前端业务群,向下拥有业务数据中心、公共数据中心、源数据中心三大服务中心。
但穿透模式来看,无论是互联网保险,还是互联网亿元,轻松集团的保险业务是中介牌照而非保险公司牌照,互联网医院也是基于流量向收费项目变现。根据媒体报道,轻松筹控股的朵尔互联网医院,已成功签约入驻3000余名医生在网上出诊及会诊,其中80%为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专家。
轻松集团的模式始终是聚集免费的流量再通过付费的商业模式变现。
这种模式下,需要内部互相导流,不少用户由此发现,在轻松筹参与相关筹款信息时,会收到商业保险的信息和广告。但由于慈善众筹很大程度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强调流量、变现,这也进一步加剧了慈善众筹平台的争议。
6年未融资,上市路漫漫
目前,轻松集团的发展状况正面临挑战。
作为国内最早的大病众筹平台,轻松集团早期发展迅速,根据企查查的数据,轻松筹此前已经完成了4轮融资,资方包括腾讯、IDG等知名机构。但随着相关发展的争议不断,轻松集团的融资变得愈发艰难。2017年C轮融资后,轻松筹再未传出融资消息,到目前已经超过6年。
轻松集团起个大早,却没有抢到“慈善众筹第一股”。2020年9月,轻松集团的一则招聘要求彰显了其上市的野心。招聘中的岗位为公关负责人,年薪最高为70万元,该岗位工作内容中包括“全面参与上市筹备公关工作,参与制定整体方案,并负责推进实施”。然而最终未能成功上市。
随着网络互助、慈善众筹等问题引发争议,监管越加趋严,轻松筹也渐渐失去对资本的吸引力,上市之路变得愈发迷离。
与此同时,轻松集团的经营问题也在陆续暴露。此前消息显示,2020年10月,刚刚任职轻松集团CEO一年的张科宣布离职。2021年1月,钟诚辞去轻松集团联席CEO一职。之后,轻松集团曝出了“裁员”的负面消息。据媒体报道显示,轻松筹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将人力外包方签下的数千名员工优化调整。在缺乏充足的融资通道的情况下,轻松集团的经营压力也在持续增加。
对于轻松集团,或许只要坚持流量模式的打法,就始终难以平衡好“公益”与“商业”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