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的困局与隐退的黄峥?观点
题要:在算法编织的复杂迷宫中,我们是否还能重新找回商业那最本真的温暖呢?
作者|华祥名
2025年3月27日,胡润全球富豪榜发布,45岁的黄峥以2650亿元财富位列中国第五,较去年缩水1200亿元。胡润将其称为“电梯大王”——财富如电梯般从50楼飙升至90楼,又跌回原点。
资本市场用冰冷的数字宣告:这位曾以“闪电战”改写中国电商格局的80后前首富,正在淡出舞台。
黄峥的财富曲线如同他一手缔造的拼多多——从下沉市场的野草般疯长,到与阿里、京东分庭抗礼,再到增速放缓、股价腰斩。
这一戏剧性波动,恰似拼多多近年发展的缩影:狂飙突进后的增速放缓,争议与成就交织。
黄峥的退隐始于2021年。彼时,拼多多市值登顶中国电商之巅,他却转身投入生命科学领域。
如今,他留下的商业帝国仍在高速运转,但暗流涌动。
2024 年,拼多多交出了一份让人又惊又忧的成绩单!2024年财报显示,全年营收3938.36亿元,同比增长59%,但增速较2023年的89.68%腰斩;净利润1124.35亿元,尽管业绩亮眼,对比此前的高速增长,其营收增速仍然创下了近两年新低。尤其聚焦第四季度的话,增速放缓的信号已然显现,骤降至24%,与前三季度的86%、44%相比,落差显著。
按理说赚这么多钱,股价该蹭蹭往上涨吧?结果市场根本不买账!明明业绩亮眼,股价却常常 “哐当” 暴跌,把股民看得一愣一愣的。——常有业绩良好股价暴跌到底情况。
业绩和股价的此消彼长下,拼多多的市盈率已经来到了10倍以下。——这通常是一家完全不会增长的企业的估值。相当于,市场对TEMU的估值为零,还预期拼多多的国内电商也会出现停滞甚至衰退。
再看净利润指标的话,拼多多增速放缓的迹象则更加明显。2022年至 2024年,拼多多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增速分别为305.96%、90.33%、87.31%,这数字一年比一年 “温柔”,市场的担忧可不是空穴来风啊!
“电梯式”财富的背后,则是黄峥与拼多多的双重困境:创始人的激流勇退,是否让这艘巨轮失去了掌舵者的敏锐?
四年过去了,这位“消失的前首富”究竟在追寻什么?而拼多多,这家曾被视作“电商第三极”的巨头,在创始人离场后,又将走向何方?
1、
拼多多从诞生的那天起,就试图打破了电商市场的原有格局,但无时不引来了更凶猛的围猎。
“虚假发货赔付比例由25%降至5%”——2025年5月7日,拼多多这则看似寻常的公告,在商家群炸出千层浪。安徽砀山梨农李某连夜计算:去年因“仅退款”亏损的18万,如今或许能挽回3.6万。但消费者论坛里,“羊毛党”的哀嚎同样震耳欲聋:“拼多多不再是我们熟悉的屠龙少年。”
这场赔付规则的“世纪妥协”,恰似中国电商战局的缩影。就在三天前,京东宣布“以旧换新”商品价格击穿拼多多防线,抖音电商的“找好价”频道单日点击量突破2亿次。当低价护城河遭遇三面围剿,拼多多正站在商业模式进化的十字路口。
而早在2024年9月,淘宝首页悄然抹去“聚划算”入口,取而代之的是“短视频瀑布流”。这个被内部称为“内容核弹”的改版,让服饰类目点击率暴涨22%,却也让客单价下跌15%。。”
当拼多多用“百亿补贴”撕开中产防线时,淘宝祭出了“88VIP+银泰”的组合拳。2024年双十一,88VIP用户贡献了天猫GMV的45%,杭州银泰SKP专柜的“线上下单、线下提货”模式,让奢侈品复购率提升37%。这种“线上流量+线下体验”的生态闭环,正在瓦解拼多多苦心经营的“消费平权”叙事。
京东对拼多多的反击,也是一场“既分高下,也决生死”的贴身肉搏。
2024年1月,京东采销直播间高调喊话拼多多,指控其屏蔽IP阻碍比价,背景板上“请拼多多停止屏蔽,直接比价”的标语,宛如商战中的檄文。这场戏剧化的冲突背后,是京东低价策略的急转弯——从依赖第三方商家转向自营供应链的极致压缩。
京东的杀手锏,是“以旧换新”政策与国家补贴的叠加效应。2024年双11,京东3C数码销售额占比高达56.2%,家电市场份额近57%,政府3000亿元“以旧换新”补贴成为其攻城略地的弹药。拼多多引以为傲的“百亿补贴”在iPhone等标品上被京东击穿,后者凭借自营物流和售后体系,将“低价”与“品质”捆绑成新的护城河。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以旧换新补贴”,被刘强东化作刺向拼多多的利刃。京东家电事业部将补贴机型价格压至拼多多的92%,在 “国补政策” 的加持下,京东部分商品的价格甚至低于拼多多,这对于以低价为核心竞争力之一的拼多多来说,无疑是一记沉重的打击。
例如,在一些家电产品的销售上,京东通过与厂商合作,推出了极具吸引力的以旧换新补贴方案,使得消费者在购买新产品时能够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价格优惠,这一举措成功吸引了大量原本可能选择拼多多的消费者。
抖音对拼多多的威胁,也是一场降维打击。
2024年,抖音电商GMV突破3.5万亿元,货架场景占比超40%,店播GMV占比30%,昔日依赖头部主播的生态已被中小达人和品牌自播重构。当拼多多在“砍一刀”的社交裂变中疲于奔命时,抖音用“内容+算法”的组合拳,将消费决策从“比价”转向“冲动”。
抖音令让对手恐怖之处,在于其“流量黑洞”效应。凌晨两点的直播间里,一束“9.9元包邮”的玫瑰3秒售罄10万单,这种“即时满足”的魔力,让拼多多的“次日达”显得笨重而迟缓。
2024年12月,抖音与顺丰达成战略合作的消息震动业界。“优先发货”标签让抖音商品物流时效提升40%,杭州到乌鲁木齐的包裹从72小时缩短至48小时。这个曾经被诟病的短板,如今正化作刺向拼多多的又一柄利剑。
抖音凭借其强大的算法推荐和独特的内容生态,在年轻用户群体中拥有着极高的人气。通过直播带货和低价白牌商品策略,抖音电商成功分流了拼多多的部分用户。在抖音的平台上,用户可以在观看有趣视频的同时,轻松发现心仪的商品并下单购买,这种沉浸式的购物体验深受年轻人喜爱。据相关数据显示,抖音电商在过去一年的用户增长速度惊人,其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攀升,这无疑给拼多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面对围剿,拼多多的反击充满戏剧性:2025年4月推出的“千亿扶持”计划,投入1000亿元资源包扶持新质商家。在“五五购物节”中,水果盆栽、AI卖果等创新业态爆发——四川园艺商家王辉的“懒人养护套餐”日销650单,云南果农李庚旭用自研AI系统管理30家店铺,销售额增长30%。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真相:低价之外,拼多多正在用技术重构供给侧。
但光鲜背后暗流涌动。2024年7月,200多名Temu商家围攻拼多多广州总部,横幅上“拼多多不付货款,发不起工资”的控诉触目惊心。1.38亿元资金被扣押、平均每家罚款33.9万元的数据,暴露出平台与商家的利益撕裂。一位被罚商家苦笑:“在Temu,用户‘仅退款’白嫖,平台‘仅罚款’创收,只有我们在流血。”
面对来自竞争对手的夹击,拼多多的市场份额增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在这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拼多多必须不断创新和优化自身的商业模式,提升用户体验,进一步巩固其低价优势,同时加强品牌建设,提高用户的忠诚度。
2、
拼多多的崛起,源于“砍一刀”的社交裂变与极致低价。但这一模式正在被竞争者蚕食,用户也在不断减少。
拼多多活跃用户已超8亿,接近中国电商人口天花板。如何激活存量用户?其答案指向“新质供给”——通过扶持产业带商家打造高质价比商品。例如,广西融安脆蜜金桔通过机器筛选、独立包装升级为礼盒爆款;内蒙古蒙都牛肉干根据用户反馈开发差异化干湿度产品,销量增长300%。
然而,这条路并不平坦。2024年拼多多推出“商家权益保护委员会”,减免费用超百亿,但中小商家仍抱怨平台规则苛刻、流量分配不均。“低价内卷”未破,拼多多亟需一场从“量”到“质”的跃迁。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拼多多的用户规模已经相当庞大。截至目前,其年度活跃买家数已达到数亿之多,这一成绩在电商行业中堪称耀眼。然而,随着电商市场的逐渐饱和,拼多多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用户增长的瓶颈。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新用户的获取难度越来越大。一方面,竞争对手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争夺有限的潜在用户,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于电商平台的选择也变得更加谨慎和理性,他们不仅关注商品价格,还对商品质量、服务体验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拼多多要想继续实现大规模的用户增长,难度可想而知。
面对用户增长的瓶颈,拼多多需要在存量市场中精耕细作,进一步提升用户的活跃度和忠诚度。这就要求拼多多不断优化平台的商品种类和品质,提供更加优质的售后服务,改善用户的购物体验。
例如,拼多多可以加大对优质商家的扶持力度,引入更多知名品牌,丰富商品的品牌矩阵,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加强对物流配送环节的管理,提高配送效率,确保用户能够及时收到商品。此外,拼多多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促销活动、推出会员专属权益等方式,增加用户与平台的互动,提高用户的粘性。
但拼多多信任危机也一直在持续发酵。2024年“3·15”晚会曝光拼多多销售虚假“听花酒”,黑猫投诉平台显示其投诉解决率仅28.34%,远低于京东的99%。
数据不会说慌,拼多多用户增速已从2023年的89.68%腰斩至2024年的24%,而黑猫投诉平台上43万条记录中,“假货”关键词如同密集的弹孔,将这家曾经的商业神话击打得千疮百孔。
平台与商家的关系不应是零和博弈。拼多多成立“商家权益保护委员会”、降低活动门槛、减免技术服务费,试图修复生态裂痕。但这种修补能否抵消罚款机制带来的信任危机?
拼多多现在面临着信任问题,这就好比中国电商发展过程中经历考验的关键阶段。以前大家都在疯狂打价格战,现在这种激烈竞争的势头慢慢减弱了。这个时候,不能只留下消费者对电商行业信任缺失的大问题,而是要通过对供应链的重新打造和优化,展现出电商行业新的、更好的发展面貌 。
3、
2025年2月28日,阿拉木图零下20度的寒夜中,Temu仓库的灯光骤然熄灭。
“所有未注册境外电商立即停止运营!”哈萨克斯坦贸易部的禁令,让价值1.2亿元的中国商品成了冰雪中的沉默祭品。同一时刻,洛杉矶长滩港的集装箱正吞吐着印有“Temu”标志的包裹,其中15%因美国海关新增的“小额包裹审查”滞留码头——这个曾用18个月攻占50国的电商奇迹,正经历着全球化征途中最凛冽的倒春寒。
就在三天前,拼多多发布2024年财报:海外业务贡献集团总收入23%,Temu月活用户突破5.5亿,但净利润增速从2023年的305%骤降至87%。
冰火交织的数字背后,一场关于“中国式出海”的生存实验,正在撕裂商业文明的认知边界。
拼多多的海外业务 Temu,在拓展国际市场的征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遭遇了重重困境。
黄峥退隐前布局的跨境电商平台Temu,一度被视为拼多多的第二增长曲线。2023年,Temu贡献拼多多总收入的23%,汇丰预测2025年将超50%。然而,美国市场的激烈竞争与政策风险,让这一蓝图蒙上阴影:
为应对地缘政治风险,Temu从全托管转向半托管,需自建海外仓储供应链,成本飙升。收入模式从“净额法”转为“佣金法”,导致利润率承压。
自 2024 年下半年以来,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地缘政治风险,Temu不得不转变打法,部分业务调整为半托管模式。这一转变看似简单,实则背后蕴含着诸多难题。首先,半托管模式需要大规模投入海外仓储供应链建设,这无疑将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其次,随着业务模式的转变,Temu 的收入模式也可能从 “净额法” 转变为 “佣金法”,这一变化将直接导致其收入下滑。据相关财务数据显示,在业务模式调整后的一段时间内,Temu 的收入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这给拼多多的海外业务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此外,Temu还面临着来自政策方面的巨大不确定性。如果美国政府落实取消对中国商品的小额包裹豁免政策,同时加上对中国商品新增加的 10% 关税,那么 Temu 的商品价格将大幅提高。对于以低价策略打开海外市场的 Temu来说,价格优势一旦丧失,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将受到严重打击。届时,Temu 可能会面临用户流失、市场份额萎缩等一系列问题,其海外业务的发展前景也将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在海外业务面临诸多困境的情况下,拼多多需要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一方面,要加大对海外仓储供应链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国际政策动态,提前做好应对措施,通过优化供应链、与当地合作伙伴加强合作等方式,尽量减少政策变动对业务的影响。
全球化从来不是单程票,而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自我革命。拼多多的荆棘之路,恰是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的新挑战:在低价利刃与规则铁幕的碰撞中,在文化傲慢与在地智慧的纠缠里,我们终将懂得——
真正的全球化,不是将中国模式复制到世界,而是让世界重新发现中国的另一种可能:
光低价很难出海,价廉还要物美。
4、
拼多多的成功,离不开黄峥对创新的执着追求。他通过社交电商的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电商格局,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购物体验。然而,创新并非一劳永逸,拼多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这启示我们,创业者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模式和方法,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的挑战。
黄峥的退隐,被外界解读为“功成身退”的东方智慧。段永平评价他“看透本质”,巴菲特午餐教会他“常识的力量”。他的创业哲学充满矛盾与张力:
拼多多3年成就千亿GMV,拼多试图弥合五环内外的消费鸿沟,却因假货争议屡遭诟病,而且拼多多的商业模式仍依赖对供应链的极致压榨?
2021年3月,黄峥辞任拼多多董事长,表示将专注于食品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他希望通过这些研究,为拼多多探索出一条高速高质量纵深发展的新路径。
拼多多的早期崛起,是“效率至上”的胜利:通过社交裂变和极致低价,将中国最底层的消费需求数字化。但黄峥的隐退,恰是对这种模式的反思。——当算法统治世界时,我们是否还有勇气为理想按下暂停键?
或许黄峥当年未竟的野心,恰是拼多多今日困境的伏笔。黄峥的退,是个人智慧的成全,还是商业理想的妥协?答案或许揭示了另外一种不变 的人生哲理:“再怎么样,我们在整个时代的长河中,都是非常非常渺小的。”
2025年的拼多多,站在十字路口。黄峥的财富“电梯”暂时停摆,但商业世界的电梯从不停止运行。若拼多多若能穿越低价内卷、重建信任、打破地缘壁垒,或可按下重启键。
这场博弈的终局,不仅是拼多多的生存之战,更是一个时代的隐喻:当狂飙的资本遭遇常识的引力,谁能找到平衡之道?
黄峥与拼多多的故事,早已超越商业竞争本身。它是数字经济狂潮中的一次急刹车,是资本盛宴里的一盏清醒灯,更是中国企业家从“逐利”到“问道”的集体觉醒。
黄峥的“淡出”,恰恰是一种更深刻的“在场”。他撕掉了首富标签,却为中国商业文明留下了永恒的叩问:
在算法编织的复杂迷宫中,我们是否还能重新找回商业那最本真的温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