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T观察网

曹东杰重返东风本田,东风猛士“功臣”刚救场就被换?汽车

谁也没想到,刚把东风猛士从 “销量泥潭” 里拽出来的曹东杰,会在最风光的时候突然 “离场”—— 前阵子猛士M817还靠着华为技术+半价策略狂揽近万订单,转头就传来他卸任猛士总经理的消息;更让人意外的是,他的新岗位不是“高升”到集团总部,而是回到了老东家东风本田,出任执行副总经理。

这波操作让不少车友看懵了:明明是救猛士于水火的“功臣”,怎么刚立完功就被调走?放着一手带起来的新能源品牌不管,为啥要回东风本田这个“燃油车基本盘”?其实扒透曹东杰的履历和东风的处境,就会发现这根本不是“换岗”,而是东风下的一步“转型大棋”。

猛士终究打了一次胜仗

要聊他“被换”的合理性,得先算清他给猛士打的“翻身仗”有多关键。作为深耕东风集团多年的 “老兵”,他从东风本田、东风乘用车的战场转战至高端新能源赛道,还特意在社交平台以 “猛士老曹” 自居,足见对这个新品牌的投入。然而2022年他接手猛士时,这个定位“豪华纯电越野”的品牌,走的是完全脱离市场的“自嗨路线”:

最初的猛士,走的是 “高举高打” 的路线,首款车917定价60万+,还跟风搞“限量联名”——199台的蛟龙战甲、66台的百万级星际战车,曹东杰跑遍车展站台讲故事,结果市场根本不买账:2023年下半年只卖了824辆,2024全年才2101辆,2025年前7个月直接腰斩到689辆。同期同集团的岚图都靠多车型覆盖站稳了脚,猛士却抱着一款车“死磕”,眼看就要成东风新能源布局的“拖油瓶”。

当限量营销的路走不通,曹东杰终于认清现实:在技术驱动的新能源时代,“故事” 不如 “实力”,“稀缺” 不如 “亲民”。而他能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东风集团内部的 “华为资源”。

他没再纠结 “豪华体面”,直接把宝押在 “华为全家桶” 上:M817 装了能应对越野 + 城市的乾崑智驾 ADS 4,植入鸿蒙座舱 5,还把起售价砍到 31.99 万 —— 比之前的车便宜近一半。结果上市 30 分钟小订破 5257 辆,1小时冲到 9713辆,一天就完成了华为“1.24万台军令状”的八成。

这场翻身仗,让曹东杰在卸任前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他不再是那个执着于 “限量故事” 的 “猛士老曹”,而是学会了在市场规律中妥协、在技术借势中破局的决策者。换句话说,曹东杰不仅救了猛士,更给东风趟出了一条“传统车企做新能源高端”的路:不搞封闭研发,学会借势技术;不执着品牌溢价,懂得低头看市场。这样的“破局者”,东风怎么可能真的“闲置”?

东风本田更需要曹东杰

曹东杰与东风本田的缘分,并非始于此次任命,而是早有十年深耕的根基。如今重回东风本田,或许真的不是“功成身退”,而是 “临危受命”—— 至少这家东风的 “利润奶牛”,现在正卡在转型的“生死关”上,也就是说东风本田,比猛士更需要曹东杰。

老粉都知道,曹东杰本就是 “东风本田老人”:2014 年就当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后来升新车型中心部长,思域、CR-V 这些爆款,他都深度参与过研发,彼时的他更像一位 “幕后技术人”,鲜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但现在来看,他太懂这家合资车企的“优势”和“死穴”了:燃油车时代靠发动机技术吃得盆满钵满,但到了新能源时代,却成了 慢半拍”的典型。

现在的东风本田,新能源板块简直是 “一手好牌打稀烂”:推出了纯电 e:NS1、猎光 e:NS2,也搞了插混车型,但没一个能复制 CR-V 的成功;2025 年武汉新能源工厂都投产了,却迟迟拿不出能打的产品,眼睁睁看着比亚迪、理想在家用新能源市场抢份额。更尴尬的是,合资车企的 “老毛病” 它都有:决策慢、对本土用户需求不敏感,连营销都还停留在 “4S 店卖车” 的传统模式里。

而曹东杰在猛士练出来的 “新能源实战经验”,或许正好就是突破这些壁垒的“破局者”。

显然,他是懂怎么“借技术”的,比如知道哪些核心能力要自己留(比如猛士的越野底盘),哪些能跟外部合作(比如华为的智驾),不用从零开始烧钱;他懂怎么 “定价格”:不会死扛 “合资溢价”,知道 30 万级市场才是主流战场;他更懂怎么“抓用户”:从“猛士老曹”的个人 IP 到 M817 的精准定位,早就跳出了传统车企的“官僚思维”。

这样一看,东风把他派回东风本田,根本不是“换岗”,而是要让他把猛士的“转型方法论”复制过来 —— 帮东风本田把新能源工厂的产能用起来,把零散的新能源产品整合成 “爆款矩阵”,甚至可能让猛士的华为合作经验,反过来赋能东风本田的智能车型。这步棋,其实是东风在 “联动自救”。

合资车企转型的缩影

曹东杰的岗位变动,往小了说是东风的 “内部调整”,往大了看,其实是整个合资车企转型的 “缩影”。

现在的合资品牌,早就不是 “靠外资技术躺着赚” 的时代了。大众、丰田的电动化转型磕磕绊绊,北京现代、长安福特还在靠降价续命,本质上都是缺了 “既懂自己、又懂新能源” 的管理者 —— 要么是老派高管不懂新玩法,要么是空降的新能源团队摸不透合资体系的 “规矩”。

而曹东杰的履历刚好是个“特例”:他在东风本田摸透了合资车企的运营逻辑,又在猛士练会了新能源的打法,相当于“自带双 buff”。东风把他放在这个位置,其实是在试一条 “合资转型新路径”:用自己体系里成长起来的“双料人才”,去激活传统合资巨头的活力,比单纯靠外资输血、或者盲目照搬新势力模式,靠谱得多。

当然,曹东杰的新任务一点都不轻松:要平衡燃油车的基本盘(毕竟CR-V、思域还是销量主力),又要推新能源产品;要协调中外股东的意见,还要快速落地智能技术;甚至可能要把猛士和东风本田的资源打通,搞“协同作战”。这比救猛士难多了。

结语:功成身退的遗憾,未知的东本和猛士

曹东杰的卸任,来得有些“不合时宜”—— 刚带领猛士走出销量泥潭,还没来得及见证M817能否完成华为的军令状,就匆匆离场。至于他在东风本田是否顺利,还无法得知,而猛士的接任者,也尚未有明确消息。

有人说,这是东风集团内部的 “正常人事调整”;也有人猜测,东风本田更需要这样“破局者”的角色。但无论如何,他留给猛士的,是两个关键遗产:一是 “技术借势” 的合作模式,华为的加持让猛士找到了差异化竞争力;二是 “放下身段” 的定价思路,证明高端越野品牌也能在亲民市场中找到生存空间。

如今的猛士,站在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M817 的 “爆单” 能否持续?华为的技术支持是否会长期稳定?接任者是否会延续曹东杰的 “务实路线”?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来回答。而曹东杰的四年猛士生涯,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传统车企在新能源转型中的迷茫与试错,也照见了 “决策者的坚持与妥协”—— 有时,承认路线错误比执着于 “品牌体面” 更重要,借势技术比编造 “稀缺故事” 更有效。

或许正如 “猛士老曹” 曾在社交平台写下的 “无畏征途,唯就在心”,他的离开不是终点,而是另一段 “征途” 的开始。而猛士的故事,才刚刚走过最艰难的 “试错期”。至于东风本田会不会搞出“华为合作款”,或许可以期待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