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寒的Smart困局,手握多张王牌,为何打不出好牌?汽车
销量大幅下滑、产品定位模糊、质量问题频出,曾经的都市小资宠儿Smart,如今在中国市场可谓步履维艰。但有意思的是,尽管市场表现如此,中国区的CEO易寒却似乎并没受到太大影响。
Smart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下滑速度确实令人咋舌。2024年,Smart在中国只卖出了33427辆车,比前一年少了差不多19%,连5万辆的年度目标都没能实现。
到了2025年,情况更是不容乐观。1月份销量还不到2000辆,环比下滑超过55%。要知道,就在去年11月和12月,销量还曾短暂回升到接近4000辆。Smart似乎已经逐渐被挤到了市场的边缘角落,存在感有所降低。
曾经的小资宠儿,如今黯然失色
Smart这个品牌,其实从一开始就走了一条不寻常的路。它最初是以“小巧灵动”的微型车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很多都市年轻人追捧的时尚单品。
但自从吉利和奔驰联手后,Smart似乎有点迷失了自我。首款电动车精灵#1直接把轴距拉长到2750mm,后来推出的精灵#5更是变成车长4.7米的中型SUV,偏离了“微型车”这个老本行。
这种求“大”求“全”的转型,让Smart陷入了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有位车主吐槽说:“当初买Smart就是图它个小巧好停车,现在搞得跟普通SUV没什么两样,价格还贵出一大截,凭什么选它?”
2025年初,国内新能源小型车市场那可叫一个热闹。比亚迪海鸥、五菱缤果、吉利星愿这三款车凭借超高性价比和精准定位,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后来者如极狐T1和名爵MG4也纷纷来抢这块蛋糕。
但在这场市场盛宴中,曾经以“都市精品小车”著称的Smart却似乎没了往日的声势——当月销量还不到2000辆,昔日光环已经暗淡了不少。
信任崩塌,或出现危机
销量下滑的背后,产品质量问题也是个大麻烦。2024年12月到2025年1月这段时间,Smart车型的投诉量有所增加。
精灵#1被反映冬季续航缩水明显,充电效率也打了折扣;精灵#5宣传的“无图高阶智驾”至今没能OTA升级,用户们直接吐槽这是“花钱买期货”。
还有车身异响、车机黑屏、座椅加热失灵这些基础问题也时有出现,售后服务的响应又慢吞吞的。这些质量问题影响了消费者对Smart的信任。
更让人不太能接受的是,Smart甚至把一些基本功能做成了付费项目。比如座椅通风功能,得花1999元才能永久使用,或者每月付199元开通。这种操作让消费者感觉像是进了“连环套”,消费得不太透明。
渠道萎缩与内部动荡
从去年开始,smart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就有所减少,而且剩下的店也主要集中在那么几个一线城市。渠道萎缩反过来又加重了用户买车的顾虑,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内部管理也是动荡不安。2024年,smart中国区营销公司CEO易寒搞了个“极越门店员工吸纳计划”,想借力新势力的渠道资源。但随后启动的“绩效优化”直接裁掉了30%的员工,引发了员工们的集体抗议。
战略重心模糊不清更是让内耗加剧。品牌全球CEO佟湘北一边嘴上说着“中国是核心市场”,一边却将资源倾斜到拉美、非洲这些新兴市场。这种方向上的摇摆不定,让Smart在中国市场走得更加踉踉跄跄。
在Smart业绩一路下滑的背景下,中国区CEO易寒的位置却出奇地稳固。
易寒是中国汽车行业的资深管理者了,现在担任smart品牌全球公司副首席营销官和中国营销公司首席执行官,全面负责中国大陆地区的市场、销售和服务业务。
他有超过20年的行业经验,曾经在吉利、沃尔沃、领克、smart和雷达等多个品牌担任营销方面的重要职位。2019年,他第一次参与smart品牌战略筹划,并主导了中国区的电动化转型。
2023年易寒曾经去了小鹏汽车负责市场与公关这块,第二年又回归了smart品牌。他这种多次跨界的履历,说明他对传统车企和新能源市场都有较深的理解。
smart全球CMO张明霞评价他说“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管理能力”,觉得他能助力品牌在中国市场进一步发展。可能正是这种来自高层的信任,让他在职位上能够保持稳定。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Smart的资金链压力其实不小。有研究机构估算,smart每年亏损额可能在5亿到7亿欧元之间,如果不是母公司持续输血,这个品牌的日子可能会更艰难。
眼下,吉利可能会优先把钱投给银河、极氪这些更有前景的品牌,Smart说不定会受到冷落。这种可能性现在看起来是存在的。
面对中国市场的溃败,Smart又把希望寄托在了全球化战略上。Smart宣称2025年要开拓超过10个新市场,比如智利、埃及这些地方。
但这种全球化战略看起来挑战不小。智利这些新兴市场的产业链配套和用户消费能力可能没法和中国比,这意味着smart一方面要承担较高的成本,一方面还要面对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
在欧洲市场,Smart面临着Stellantis、大众这些老牌厂商的竞争;在中国市场,小米SU7、理想L6这些车型又能用相对较低的价格提供较高的配置,进一步挤压了smart的生存空间。
回归初心或是方向
Smart好像终于意识到小车才是自己的立身之本了。今年9月2日,Smart官宣两座车要回归,计划在2026年底推出全新纯电车型Smart精灵#2,能不能给Smart带来转机,现在还真的不好说。
对smart来说,要想破局,或许还是得回归初心。推出价格更亲民的经典微型电动车,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高端幻想,可能才是明智之举。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母公司愿意继续支持,并且给足够的时间来度过这段阵痛期。毕竟,当“小资滤镜”被现实打碎后,情怀终究是敌不过性价比这个市场法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