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T观察网

造车体系能力鏖战:威马M7上市意味着什么?观点

10月22日,威马发布旗下首款轿车M7,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中的话题焦点。

对于威马来说,M7纯电轿车的发布预示着威马未来将进入“SUV+轿车”双线车型的布局;对行业来说,这款车的硬件配置和智能体验的提升可以说来到一个业内全新的高度,或将对业内新能源轿车的市场格局带来一次冲击。

在发布会上,创始人沈晖介绍了威马M7的亮点——全球率先实现覆盖“全场景泊车-城区道路-城际高速”的全场景智能驾驶。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里,智能体验的重要性已是很多人的共识。不少人不禁要问,威马为何首次发布纯电轿车,就能拿出智能感如此超前的作品呢?

从自动驾驶到全场景智能

惊艳产品力来自体系力

智能驾驶技术与电动车有着天然的关联,新造车势力们都在自动驾驶技术上寻求突破。但自动驾驶只是智能驾驶的一部分,相当于木桶的其中一块长板,真正的智能化应该做到没有短板,在不同场景下都有出色表现。

从技术的成熟度来看,目前自动驾驶技术仍处于过渡阶段,严格意义上应该叫辅助驾驶,在实现L4级别的自动驾驶之前,过度夸耀打了折扣的自动驾驶,可能会误导用户而引发事故。

因此,在多场景智能驾驶技术上做出突破,比单纯的自动驾驶更能够给用户带来切合实际的智能体验。

在智能体验方面,威马M7对于从高频到低频的用车场景进行全面覆盖,包括全场景泊车、城区道路、城际高速等场景。可以说,M7是业内真正实现了“全场景智驾体验”的一款电动车。

除了全场景,M7还配备了32颗顶级的智能驾驶感知硬件,在复杂光线(白天、黑夜等)、复杂路况(十字路口/无名路等无标线区域)、复杂天气(雨、雪)等条件下的感知能力大幅提高。

比如,在城市道路场景中,行驶在拥堵路段时,会出现排队跟车的情况。遇到这种场景,M7的激光雷达帧率可从10Hz瞬间提升到20Hz,提前察觉变化,迅速完成跟车,防止加塞和避免剐蹭。对很多驾车通勤的用户来说,这种场景的智能提升或许比自动驾驶更有用。

另外,在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上,其实也是威马的强项,威马的W6车型已经实现了特定范围L4级别自动驾驶,相对其他车企来说也是领先的。所以M7的发布可能将掀起一场电动车赛道智能程度的升维之战。

M7为何能在智能驾驶体验上做到这般亮眼的表现呢?当然是离不开超前的感知硬件、超算平台以及持续不断的算法优化。

M7搭载的自主变焦超视固态激光雷达配合第二代MEMS智能扫描芯片技术,可以根据不同智能驾驶场景进行自主变焦,改变扫描方向和速度,实现动态调节帧率和分辨率。且可以做到和高清摄像头协同,实现对车辆周围微小物体的精准识别。

多达32枚传感器形成360°融合感知网络,配合全球顶级自动驾驶芯片——NVIDIA DRIVE Orin-X(最大算力1,016TOPS),高效分析处理复杂外界信息,从而实现全场景智能。

此外,以用户智能体验为核心的中央域控制电子电气架构,以执行层、窗口层和生态层构成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布局,让威马M7具备生物般的进化能力,迭代更快,越往后越智能。

看到这样的产品力,很多人不禁要问,为何威马首次布局轿车系列,就能拿出这样的上乘之作?作为新造车企业之一,产品力的背后,自然离不开强大体系能力的支撑。

第一,试验认证体系(WTCS-WM Test Certification System)。威马的试验认证覆盖三电、底盘、NVH等9大验证领域,120项整车级试验,3,400项系统试验,14,000余项零部件试验,完善的试验认证体系是产品力的保障。

好车是要经得起各种检验的,验证更是自主研发必不可少的环节。以三电为例,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电池、电机、电控是基本功,汽车的核心属性还是代步工具,如果没有成体系的试验认证标准,汽车的质量难以保证。在质量可靠的前提下,售后服务和智能驾驶才是锦上添花。

第二,智造体系。威马已建有温州和黄冈两座智能制造基地(工业4.0标准),不仅是造车新势力中第一家实现全产业链数字化的车企,而且实现了C2M客制化生产,可为用户提供数千种选配方案,交付周期缩短至6-21天。

在新造车势力比拼速度的阶段,部分车企成了买办派。威马则坚持先建厂后造车,因此获得一个标签叫“新势力中的传统派”,但这样的步调其实更稳妥。而且从M7放出的黑科技来看,威马在场景智能体验技术上已经悄悄走在了行业前列。

可以预料,在自研自建的基础上,威马在沉稳中透露出一丝犀利,未来将展示出更强劲的竞争力。

第三,服务体系。“科技普惠”的理念下,威马的服务是全生命周期的产品服务。专业、透明、规范的售后服务,才能为用户出行提供保障。作为全球首家承诺动力电池终身质保的车企,服务规格还在不断升级,去年就发布了全国统一标准保养计划,成为行业首家规范了每一万公里保养项目及收费标准的企业。

健全的服务体系带来两方面优势:其一,健全的服务体系不仅决定着市场覆盖范围的广度,这也是威马“科技普惠”理念的体现,即覆盖最广泛的用户群体。其二,向消费者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已成为现代企业市场竞争的焦点,汽车企业也不例外,竞争优势正向服务领域倾斜。

第四,渠道网络。截至今年上半年,威马新零售渠道网络在全国核心城市开设200多家。

在市场拓展中,触达用户的途径必不可少。由于威马的产品定位是主流用户,相当于智能手机中的小米。线下渠道的选址上,威马侧重选择客群密集的城市副中心核心商圈,以专业、高效、轻量化的威马体验馆触达主流用户,不断提升渠道覆盖率。

且相比手机,汽车的产品力更依赖线下体验店的展示,所以渠道的布局关系着产品触达用户的能力。

在试验认证、智造、服务、渠道等体系力的支撑下,威马仿佛造车新势力中的“六边形战士”,将全场景智能驾驶、全场景智能交互推上全新高度,M7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首个全场景智能移动空间。

资本青睐源自主流用户的肯定

依靠强大的体系支撑能力,威马以往车型在终端市场上的表现可圈可点。更值得关注的是,威马获得了主流用户的肯定。

在销量上,威马汽车已连续9个月实现同比上涨,今年第三季度一共交付13,378辆,同比增涨137.5%,也创下单季销量历史新高。截至2021年Q3,威马汽车累计交付超过7万辆,成为领驭中国主流市场第一大电动车品牌。

在纯电SUV车型的比拼中,威马EX5累计销量超6万辆,稳居中国造车新势力A级纯电SUV累计销量第一。

在SUV车型上实现了占据主流市场的目标,折射出市场与用户对于威马汽车产品力、智能体验及创新服务的认可。市场效应凸显之下,也顺势为M7轿车的销量打下一个良好的品牌基础。

从过往销量增长趋势来看,威马强大的体系能力支撑下,以产品力取得主流用户“真金白银”的肯定,有助于引起资本市场的青睐。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电动车在下半场的比拼中依然离不开高额的投入。融资的加持成为新造车势力冲刺下一赛段的加速器,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市场的横向拓展。一方面,未来几年内,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从“哑铃型”向“纺锤型”完成结构性转变。

根据乘联会最新数据,9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33.4万辆,同比增长202.1%,实现对燃油车市场的替代效应,车市向新能源化转型速度进一步加快。预计到2030年,15~25万元价格区间的电动车型将占据约60%的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新能源车各细分市场中,汽车智能化脚步呈现突飞猛进态势。据已经公开的数据,8月份全国L2级智能网联车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占比为35.89%。其中,L2级纯电车型市场占比持续爬升,达到28.05%。

部分车型的销量增长其实是对传统燃油车市场的替代,表明“智能电动车”赛道的市场潜力正在快速释放。与此同时,产能的扩大,渠道的拓展和前后保障服务的完善等都带来车企们成本的增加。

第二,技术的垂直深耕。对电动车来说,智能化技术的领先成为品牌的核心壁垒,且技术的高度和难度正不断拉升,电气架构、传感器、智能芯片等垂直技术领域的研发费用持续提升。

无论是市场的横向拓展还是技术的垂直深耕,都造成车企对大量资金的依赖。市场前景越发广阔和清晰,新能源车企之间的竞争也就更加激烈,要想持续提升产品力,保持竞争力,打赢这场无硝烟的战争,必然要通过融资来保证“弹药”充足。

从融资情况来看,智能汽车领域投资热潮的升温已经印证了这一点。比如,今年9月份,国内智能驾驶相关融资总额已经超过百亿元。

M7首发前,威马刚刚完成新一轮融资,融资总金额预计将达5亿美元,主要用于无人驾驶及其他智能化技术和产品研发,销售和服务渠道拓展等。其中,D1轮融资由电讯盈科及信德集团等国际知名美元投资机构领投,融资金额预计将获得超过3亿美元。

截至此次融资,威马汽车已完成11次融资,总额近350亿元人民币。

值得一提的是,威马的投资方涵盖了产业型投资方、互联网巨头、国有大型基金以及顶级VC/PE创投基金等境内外投资者,可谓众望所归。

不同性质的投资方在下注一家企业之前会基于自己专业的投资经验或者战略合作的需要,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威马在智造、服务、渠道等各方面所展现出水准的综合评价。比如,产业型投资方的青睐,证明在新造车赛道中的前景能够走得更远,互联网巨头在自动驾驶、AI、云计算等技术以及C端渠道上则有着比较优势。

因此,综合来看,此轮融资后,威马IPO进程又近了一步。目前电动车竞赛进入智能化比拼的下半场,未来的市场前景更为广阔和清晰,M7作为威马战略级产品将在明年量产交付,颇为值得主流用户们期待。